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山水城市

  / 李波

  说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普通百姓绝大多数深信不疑,这是一个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自然观,也是一个有敬畏自然理念的生存观。所以,先人择居而住,总是首先考虑房子的风水。但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诞生,城市成为人类文明发展、丰富、积淀和结晶的重要地方。

  城市就像一块大磁铁,人们接踵而至,追求精神的自由和物质的享受。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来到城市的人们逐渐放弃了对居住房屋和周边环境适宜性的选择,风水的概念渐渐淡出人们视野。城市发展方向成为社会权力的高度体现,城市风貌特色成为规划师喜好的反应,城市建筑形式成为设计师的试验,以至于到21世纪,人们无可奈何地发现“千城一面”,个人完全屈从于市场的供给,只能入住水泥钢筋铸造的“方盒子”里。中国也没有逃脱城市发展的副作用影响,甚至成了各类建筑设计流派的试验场。中国城市建设何去何从?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就不断提出思考。

  在众多关于城市建设的讨论和思辨中,我们不能绕过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山水城市”概念。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先生提出中国的山水画要为“山水城市”建设服务:“我国画家能不能开创一种以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建筑为题材的‘城市山水’画?所谓‘城市山水’即把中国园林构筑艺术应用到城市大区域建设。这种图画在中国从前的‘金碧山水’已见端倪,我们现在更应开始一种新风格‘城市山水’。”

  当然,先生在这里说的“山水”不只包含自然里的山河、湖泊、森林和湿地等,还应包括人工建筑体甚至民居。二十多年过去,城市发展不能说没有进行过尝试和努力,比如: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在北京菊儿胡同危旧房改建中大胆创造“楼房四合院”的住宅形式,把北京胡同文化符号带进现代建筑中,体现出传统民宿特征,老百姓都很喜欢。但由于被市场利益所裹挟,大多数城市发展仅以“摊大饼”方式扩张,山体被削平、水体被填平、森林被砍伐、湿地被复土……取而代之的是混凝土广场、公路、建筑、商品房。

  从我国国土资源禀赋看:964.3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须严守120万平方公里的基本农田、严保122.5万平方公里的自然保护区、防止53万平方公里的湿地、8万平方公里的湖泊以及5万公里长的河流遭受破坏和污染,由此推算出最适宜13亿中国人生活的地方只有6万平方公里。然而,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15年我国城区面积为19万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为5万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52102.3平方公里、城市征用土地面积为1549平方公里。这些数据说明,城市发展所需的资源已远超现有国土承载能力。

  好在,当下有人开始将钱学森先生的“山水城市”找回来作为利器。就像当年吴良镛先生改造菊儿胡同那样,有气魄的创新者比如建筑设计师马岩松,将中国水墨画的简约、灵动、留白等文化气质根植于繁杂、硬质、密实的建筑体中,给人以诗情画意的居住感受。又如,清华大学建筑研究院提出“第四代建筑”概念,将建筑体本身当成一种“山水”资源,将市民的居住面积控制在一个基本水平,采用“楼宇胡同”的设计方式,把剩余的建筑空间作为每个家庭房前屋后的庭院。

  还是有理由憧憬,我们的未来城市,将是风情万种的“山水城市”。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中国国际马戏节
   第03版: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第04版:综合
   第05版:民生
   第06版:海天
   第07版:读书
   第08版:文体
山水城市
匠石之叹
本版电邮 zhhbookworm_123@163.com
邓云乡手札
仰望天空中的舞蹈
民歌中的小人物
迟子建阿来等获卓越成就者奖
珠海书城本周新书畅销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