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新变化 新景观 新玩法

这个春节 喜见故乡新气象

叔叔家新居(左一)时尚大气。戴丹梅 摄
炊“碗粄”香糯可口。罗汉章 摄
腊八蒜是家乡的味道。 苑世敏 摄
  本报记者来自五湖四海,平日里他们风雨无阻,穿梭在珠海的大街小巷,忠实记录下魅力之城的每一处新变化,为每一个小小的进步真心喝彩。过年了,满载着对故乡的思念,他们又拎起行李融入“春运”大军,回老家与家人团聚。

  常言道:新年伊始,万象更新。经过一年的发展,记者们的家乡又有了哪些可喜的新变化?在家乡他们又是如何欢度春节呢?

  新变化: 小洋楼见证乡村发展

  早在过年前几个月,便听人说今年叔叔回农村老家新建了一幢非常时尚的小洋楼。这也成为我回家过年最大的期待,迫切地想要一睹其风采。

  我是湖南人,老家是湖南中部地区娄底市的一个农村小镇。这些年来,农村的青壮年们纷纷外出城市打工创业,经过数年拼搏后,大多拿着多年积蓄回到老家建一幢属于自己的房子。一栋栋陆续建起的新房子,由此也成为了老家农村生活变迁的见证。

  我们老家的房子讲究双开门的大门设置,这扇大门越大气,代表家中越阔气。推开大门,便是一个大堂屋,进门即见,供奉着祖先神位。而后左右两侧才是客厅、厨房、卧室等房间。多年来,村里各式各样的新房子如雨后春笋般幢幢起,这一基本结构却经久不变。

  大年二十八当天,我辗转到家,一眼便看到了熟悉的两幢房子旁,多了一幢别致的小洋楼。

  “满爷的三个儿子,终于各有了一幢房哇!”村里人纷纷如此唠道。我的爷爷在我们村戴氏家族中排行第七,俗称“满爷”。他的三个儿子中,大伯和我家陆续建起了新房,但两幢房子旁一直有一栋土砖房,还未完成更新。对于这次叔叔回家建房子的决定,奶奶高兴不已,我心中也想着:“故去的爷爷要是看到这一天,该有多高兴。”

  在杀猪宰牛、置办年货的间隙,看着这三幢房子,我心中涌现出更多的感慨。

  右侧的房子,是大伯2000年所建,也是我们大家庭最早的一栋“洋楼”。如今看来,这座外贴白色瓷砖,上架红色屋檐的规整房子样式已有些老旧,甚至连开放式阳台都没有。不过当年,在农村清一色的青砖土屋面前,大伯建起的这栋房子,可是让许多人羡慕不已。

  中间的房子,是我家2011年所建。经典的红白配色、错落的房屋结构、前后开放式阳台……正是那个时候老家农村最普遍流行的式样,木制的大红门沉稳厚重。一楼采用耐脏的水磨石地板,二楼铺上了光滑的地板砖。这幢房子空间大,配置齐全,但在现代化功能方面却还有许多欠缺。

  左侧的房子,便是叔叔2018年刚刚建成。灰色大理石柱与明黄色瓷砖相配,让整栋房子看起来相当时尚,金色的不锈钢大门,显得富贵大气。这栋房子的总设计师是婶婶,她将城市风格与农村实际完全结合起来,既保留了农村的大堂屋设置,也设计了开放式半圆阳台,还在卧室安装了落地窗。在功能细节设置上,更是充分考虑齐全,开放式的厨房,一台热水器贯通了整幢房子,既通了自来水,也通了水泵井水,生活极其方便。

  时代在变迁,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从我们农村老家的住宅就可以看得出来:房子越来越高,样式也越来越好看,功能越来越完善,农村居民对住房的追求已经从简单的能住,慢慢变成了要住得好、要住得舒适。

  新景观: 豫章故郡处处灯光绚丽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我的家乡是江西南昌,人们熟悉这座城市,大多是因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动人诗句,亦或是“八一南昌起义”的革命历史。但今年的返乡之旅让我感到,伴随着城市的发展,一系列灯光亮化工程逐步完工,这座城市的夜景变得愈发绚丽了。

  “过年可以去滕王阁和秋水广场看看,沿河的灯光,还有过年期间开放的音乐喷泉很漂亮。”因为读书和工作的关系,已经几年没有回家过年了。今年和舅舅一起开车返乡,母亲一早就安排好了行程。

  从大广高速一路北上,大约八九小时的路程,到达南昌时,已是夜幕降临。行至赣江畔,亭台楼榭与汉白玉栏杆交相辉映,景观灯雕塑以及富有互动趣味的影灯、秋千、自行车等异形灯具的点缀也为回乡的游子照亮了返家的路。

  “过年期间,每天晚上八时左右,秋水广场就会有音乐喷泉,到时候会有灯光秀。以赣江两岸的大楼做背景,放映一个小短片,很好看的。”一回到家,妹妹就兴奋地和我说。“或者我们也可以去八一广场,现在地铁也修完了,广场的音乐喷泉也进行了改造,还可以喷出‘八一’和‘五角星’的图案。”

  听着家人讲述着这些年家乡的变化,我的心里对这次在家欢度春节也生出了几分期待。

  第二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去游了滕王阁。坐落于赣江畔,夜晚的滕王阁看不到王勃笔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但当华灯初上,水光交汇,周边夜景之绚丽也无愧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特别是晚上八时,对岸红谷滩秋水广场的音乐喷泉如期开启,绚烂的镭射灯光射向天际,为漆黑的夜空染上七彩的颜色,又平添了一丝趣味。

  新玩法: 漫步千年古城 体验穿越之旅

  我的家乡在洛阳。

  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这座古城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每逢春节,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大餐、浓郁的节日氛围都吸引了众多游客……今年,传统的庙会稍加变化,又有了“新玩法”。

  大年初五,我和家人一同来到洛邑古城景区逛庙会。“洛邑”是洛阳古时的旧称,春节期间的洛邑古城更添古韵。一步踏入,一朝梦回,只见青衣对襟的小贩沿街叫卖,将抹桌布甩在肩头的店小二忙里忙外,红裙挽发的舞娘穿梭人群翩翩起舞,喜笑颜开的酒肆老板热情招呼过往来客……城墙、古院、老树,每一处都令人沉醉,万邦来朝、狮王争霸、划旱船……精彩的民俗表演看得人心潮澎湃。漫步街巷间,仿佛穿越回了千年前……

  新风俗: 今年贺寿不“整酒”

  大年初一早上,老妈惊喜的声音就从阳台传过来,“杜鹃花都开得爆盆了,还不起来看花,今天还要给你姑妈拜寿噢”。

  再过几天,就是大姑妈70岁大寿。照湖南老家的规矩,是要隆重“整酒”的。“永秀妹,新年快乐啊”微信里,老妈开启了热聊模式,手机那头,是一张圆润的脸。全家给姑妈拜过年后,相隔1000多公里的两妯娌谈起了寿筵的准备情况。

  “今年不办了哩,简单过个生日蛮好。”屏幕那头,“寿星”面色红润。“告诉你们一件事,今年安乡搞‘文明整酒’,大家都很支持,过年街上办酒席的人少了好多。”

  过去,老家“酒风”盛行。尤其春节前后,是安乡县吃酒席的高峰期,在外务工的人扎堆回家了,亲朋好友巴望着年头年尾聚在一起,把一年攒下的喜事广而告之。因此,从进腊月起,几乎每天都有酒席吃。

  家家户户争着办酒席,攀比奢侈的不良风气就冒了出来。县文明办提供的数据显示,2017年居民花在吃酒上的费用平均每户三万至四万元。每逢春节,迎来送往的酒席更是忙不过来,吃酒赶场子的事情一天能遇到好几场。有时候,整条街上,好几家同时“整酒”,盛况空前,鞭炮声连绵不绝,空气中长久地停驻黄色烟雾和刺鼻的硫磺味。

  针对上述不良风气,2018年,安乡县启动了“移风易俗·文明整酒”专项治理,全县171个村(社区)亮出村规民约,界定了违规“整酒”的范围,对可以操办的红白喜事给出了明确标准。

  对于“整酒”,姑妈并不热衷。其实,人生七十古来稀,到了姑妈这个年纪,身体和心力都不足以应付高强度的酒席。

  可喜的是,今年春节经过近一年的整治,老家曾经互相攀比风靡一时的“整酒”风得到有效遏制。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新理念: 放鞭炮的花销少了 做公益的资金多了

  我的家乡梅州市丰顺县汤西镇位于县城西边,是该县的人口、农业大镇。丰顺县因毗邻潮汕地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年风年俗。其中,大年三十全村齐聚祠堂拜“太公”,是重中之重。相较往年,今年拜“太公”时,燃放的鞭炮明显少了,留给村里公益事业的资金多了,环保的理念更深入人心了。

  大年三十全村齐聚拜“太公”时,村里每家每户都要准备“三牲”、水果和香纸。仪式由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各户按流程烧香、祈福。除了祈福,各家还需凑钱买鞭炮,买完鞭炮后剩下的钱会留给村里的公益事业基金。

  往年,买来的鞭炮铺在路上往往可达几十米长,放罢鞭炮产生的白烟遮天蔽日。但今年,拜“太公”放的鞭炮比从前少了很多,不仅污染少了,还有更多的钱能被用于村里的公益事业。

  村里人说,这样的改变除了上级部门大力倡导少放烟花爆竹,也与村里人越来越务实和环保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有关。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过年,贯穿汤西镇的省道228线路段,与往年堵得水泄不通相比,几乎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拥堵。人们变得更加遵守交通秩序,能少开车尽量少开车的观念也在这个小镇逐渐普及。

  舌尖上的中国年之:“碗粄”

  在丰顺县汤西镇过年,除了大年三十全村齐聚祠堂拜“太公”,还有一种美食一定少不了。这种美食名曰“碗粄”。

  “粄”是客家话特色词,泛指大米制作的食品,而“碗粄”则是指用碗制作的一种以大米为原料的食品。其制作过程是在米浆中掺一些“酵种”,发酵几个小时后将米浆倒入小陶钵蒸熟。蒸熟后的“粄面”会隆起开裂,客家人喜欢把这种裂缝称之为“笑”,而“笑”则有“发财”的寓意。此外,“碗粄”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发粄”。由于“酵种”的发酵受温度等外界因素影响,有时要到凌晨时分才能开始炊制“碗粄”。勤劳的客家人从不偷懒,哪怕是通宵,也要炊制“笑”得最好看的“碗粄”。在过年前围在灶台前帮大人添柴炊“碗粄”,是我最清晰的儿时年味记忆。

  舌尖上的中国年之:腊八蒜

  我的老家在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当地人过年有吃“腊八蒜”的传统。去年腊月刚过,我就开始惦记每逢过年才吃得上的那口腊八蒜。妈妈和我“心有灵犀”,早早地就开始准备做腊八蒜用的东西,跟她通视频的时候,妈妈手边的盆里放着剥好的大蒜,一颗颗亮白色的蒜瓣看起来乖巧圆润。“你四奶奶给了我们很多新蒜,多剥一些,做好腊八蒜等你回来吃。”视频那边的妈妈笑着说,对于她来说,春节就是要拿出看家本领,让我们吃上最好吃的东西。

  腊八蒜制作起来有诸多讲究,要用新蒜、陈醋,还要正好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制作。妈妈会把剥好的蒜放入罐中,倒入陈醋,密封好,等到过年的时候再打开。那时,白色的蒜瓣已经变成了翠绿色,泡蒜用的醋也变得别有一番风味。

  大年初一,凌晨6点不到,在全家人的配合下,一碗碗饺子就端上了桌。刚坐定,妈妈就从身后的碗橱里拿出封存多日的腊八蒜,这是一年的等待啊。我用勺子小心地把一颗颗蒜瓣拨到小碗里,又从罐子里舀出几勺醋浇在蒜上。一口饺子一瓣腊八蒜,实在是人间美味,小小的一碗腊八蒜很快就被我们吞下肚了。这是年的味道,是家乡的味道,更是妈妈的味道。

  撰文 本报记者 廖明山 乔宇 戴丹梅 熊伟健 罗汉章 何进 王晓君 苑世敏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欢乐中国年
   第03版:专题
   第04版:综合
   第05版:中国
   第06版:国际
   第07版:文体
   第08版:广告
这个春节 喜见故乡新气象
牢记新使命 踏上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