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引进粤港澳高端创新资源 建设创新发展试验田

浅析香洲区如何抢抓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
  □屈挺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大湾区协同化、规模化、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空间。珠海也因此迎来了又一次历史性发展机遇。大湾区不仅将形成整体规模优势,也将形成各核心城市间的协同性资源便利。如何准确识别大湾区发展的规律和属性,明确珠海下一步发展的目标和方式,值得深思。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生态的现状

  珠三角前期的产业积累和协作经验为大湾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很高的起点。本次《纲要》又体现出两点新的“系统性”特征:其一,系统性的产业分工,即各主要城市被赋予了更为明确的产业分工与发展类型,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也为分工后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其二,系统性的“科技-产业”生态,即对标旧金山和东京湾区,进入由高科技驱动的新产业发展时代。

  系统性的“科技-产业”生态更强调高科技含量。通过“人才储备→基础研究→应用转化→规模生产”四个阶段的循环和积累持续发展壮大,在此循环中,政府部门需要创造平台、补齐短板、激发活力,推动形成完整、可自我造血、持续发展的系统性“科技-产业”生态。

  在大湾区主要城市中,广州和香港高校与科研院所众多,最早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生态系统;深圳自2000年左右启动了大规模的高校引进工作,其巨额投入和城市地位使其生态系统快速成型并高质量发展;广、深不但早已在经济规模上进入全球一线城市行列,也多次被评为“最具科技、产业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城市”。相反,其他城市,例如莞、佛、中、江、惠等,由于缺乏高校、缺乏人才,不得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何打造高科技产业生态长期以来都是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心病。

  作为毗邻港澳的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和经济特区,珠海蕴含的发展潜力巨大。新形势下如何抢抓机遇实现突破式发展,就成为珠海目前亟待思考、也无法回避的问题。

  珠海“科技-产业”生态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珠海目前尚未形成“科技-产业”生态系统,缺乏上述完整的四阶段链条,具体表现为:

  首先,人才储备不足。珠海的优质研究型高校(985/211)很少,尤其与主要产业相对应的学科专业极为匮乏。导致科技产业影响力不大、技术资金聚集度不高,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留住的难度大。

  其次,基础研究欠缺。研究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缺乏,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稀少,导致基础性、原创性技术难以在本地生长壮大。

  最后,创新研发乏力。本地人才和技术的缺乏导致珠海不得不从外部引入、移植高科技企业及创新性的团队和技术。然而,通过调研得知,此类企业无一例外对持续性的人才补给和技术创新感到担心。

  综上所述,珠海尚未能够形成内生完整的“科技-产业”系统,目前的外部引进类似于“移植”高端花卉。如果不能提供“肥沃的土壤环境和科学的培植方法”,不但移植的花卉难以成活繁衍,长此以往也将形成“珠海不适合高科技企业发展”的不良印象。如何改良土壤质地、培育适合土壤发展的本地植被(即:本地企业的孵化、培育、壮大),营造适合高端植被生根繁衍的生态环境(即:高科技企业成长的资源支撑体系),是珠海在新一轮发展中必须思考、解决的问题。

  香洲区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目前,珠海各区尽管具有各自的产业发展重点,但也呈现出“同质化、同段化”特征,未能形成有效的功能衔接与资源互补。

  前些年,香洲区凭借主城区优势,率先发展了工业,但也消耗了大量土地。而近年来,其他各区,例如,高新区、高栏港区等,充足的土地资源和优惠的经营政策对高科技企业入驻形成了巨大吸引力。香洲区该如何克服用地劣势,进一步发挥行政中心和基础条件优势,迎合粤港澳大湾区新的发展契机,打造珠海的“科技-产业”生态并树立自身的龙头地位与核心地位,是香洲区必须考虑的问题。

  香洲区未来的发展战略,应当不同于其他各区直接“使用人才、研发技术、生产产品”打“前线仗”,而是应当凭借自身行政中心和文教中心的地位,把握科技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和源头,通过“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产业服务”来招募人才、输出技术,为其他各区提供基础性动力补给。实现这一战略的基本措施和重要载体,即是建设“大湾区(珠海)科技创新园”(粤港澳“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基地)。

  园区定位和布局

  建设初期,园区定位为“小而准、小而高、小而全”。“小”是因为香洲区内难以拿出大面积用地,所以对产业方向、合作单位、平台层次均需有所选择;“准”指的是瞄准珠海目前重点或急需发展的战略产业;“高”指的是培养产业高端人才、研发产业核心技术;“全”指的是园区内功能体要能覆盖“人才储备-基础研究-应用转化”三个环节,并形成运作逻辑关联。

  园区布局由若干与珠海当前产业发展需求直接相关的功能片区组成,例如人工智能片区、生物医药片区等。各片区可自成一体、独立发展;亦可依托现有平台,聚合成群、协同发展;不同片区在地理上应尽量靠近,便于资源共享。

  具体建设举措

  以园区的整体定位为指导,主要从如下三方面开展具体建设:

  第一,引入知名科技公司,协同湾区优势高校,共建特色产业学院,培育产业骨干人才。按照教育部倡导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珠海特定产业需求,校企共建“产业学院”, 打造“产业人才蓄水池”。

  第二,引入国家科研平台,建设湾区实验(分)中心,积累产业核心技术,打造产业领军人才。在国内外知名高校中(重点面向港澳)遴选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以独立入驻或联合入驻的方式建立实验室分中心以及配套的研究生学位点、博士后流动站,共同开展高端人才培养和核心技术研发。例如,可考虑引入澳大和澳科大的“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入驻生物医药片区,引入港大“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入驻人工智能片区等。这将有效解决珠海市重点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高端人才短缺困境”和“核心技术匮乏窘境”,并打造香洲区在珠海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过程中的龙头地位。

  第三,引入科技运营企业,建设产业服务基地,针对产业技术难题,推动应用技术转化。引入一批具有应用技术研发能力的科研院所、一批具有科技产业引领能力的研发企业和一批具有产业运营能力的投资公司,在总体规划和全局设计下,通过对接前两阶段建成的产业人才和核心技术两个资源池,共同建设园区的“政产学研用合作基地”。基地以“应用技术研发、高新产品转化、创新企业孵化”等为主要功能,直接面对并解决珠海产业共性需求和企业个性需求。同时,可引入大型高科技公司(例如华为、腾讯等),建设公共服务中心,共同组成完整的园区产业服务基地。

  引领珠海创新发展创造试验田

  全方位、多层次打造一个服务于“珠海市产业发展、香洲区定位重塑”的综合性高科技产业园区,集成化利用大湾区(乃至全球)高校优势教育和创新资源,针对性、近距离对接本地产业需求。

  直接成效。为香洲区乃至珠海市建设第一个“同时涵盖本、硕、博、博士后”的“多层次高级产业人才引进与培育基地”。为香洲区乃至珠海市建设第一个集中性汇聚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特别是港澳实验室分中心)的高端研发基地,规模而持续的产生基础性、原创新、核心性研究成果与专利技术。

  长期成效。在香洲区“土地资源紧缺、GDP增幅相对放缓、产业承载能力受限”等多重不利条件下,为香洲区实现创新发展驱动策略、巩固核心城区地位、引领珠海创新发展创造试验田。打造出一个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和科研机构深度协作,开展科研平台建设与科技项目攻关的示范样板,为大湾区高教与科研资源的集成化、一体化融合发展提供新思路。

  (作者系暨南大学珠海校区管委会执行主任,教授)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综合
   第06版:评论
   第07版:党建专刊
   第08版:看见
   第09版:斗门新闻
   第10版:理论周刊
   第11版:综艺
   第12版:体坛
引进粤港澳高端创新资源 建设创新发展试验田
举办服贸会为经济全球化注入了新动力
讲好思政课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关键
数字化社区治理的探索实践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助力建设美丽中国
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