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虚构的力量

  □ 陈再见

  在我的老家,故事被称为“古”,讲故事就叫讲古,听故事自然就是听古。这也没错,几乎每个讲古人都愿意带听众走进历史,就算讲的不是历史故事,他们也会神秘莫测地以“从前”或者“很久以前”作为开场。

  我二叔可以说是村里最后一个讲古人,由他口中讲出来的古仔,或多或少都会进行渲染和改编。从这个意义上讲,二叔才是村里最早从事虚构事业的人物。而且,他还懂得揣摩听众的喜好,同样的古,跟不同的人讲,讲法上就各不相同。巴金先生说:“把心交给读者。”我二叔直接把心交给了听众。二叔大概早就知道,人们对虚构的喜爱远超于历史真实,这跟史学家的追求恰好相反,所以《三国演义》永远比《三国志》火爆,野史秘闻永远比正史更吸引眼球。大众之所以更痴迷于虚构的事物,除了虚构更能满足人们对事物的想象外,还有一个关键点,那就是在虚构的基础上还可以再“虚构”,于是僵硬的躯体就像是通了精血,活泛了——虚构成了永无止境的艺术。

  历史多次证明,虚构的力量是无穷的,无论是正义还是非正义,虚构在特定的时间里会起到摧枯拉朽的作用。马尔克斯有一本演讲集叫《我不是来演讲的》,里面就讲了一个很有意味的故事。他说有个村庄,有一天有个人说,村里会发生灾难。这句“谣言”很快就在村子传开了,人们都在惊恐地等着灾难发生。几天后,村人开始打包家什,背井离乡,还把房屋都放火烧掉了。于是,灾难便真的发生了。我们不妨把“谣言”视作一次成功的虚构;赫拉利在《人类简史》里也提出一个观点,他说宗教就是虚构出来的产物。你看,即便到今天,宗教的力量依然无法撼动吧。

  其实现在想来,我二叔也没错,真假不分,这不正是虚构所带给我们的魅惑力么?无论是讲古人,还是写作者,过度理性和感性都不太合适,只有摇摆不定,模糊世间万物之边界,不知哪些是真的,哪些又是假的,可能真实的像虚构,虚构的反而更真实呢……

  大概从上初中开始,二叔的古就吸引不了我了。我开始接触一种被命名为小说的东西。小说隔三差五在班里流传,残破的本子,有的甚至没有封面,不知道书名和作者。在我们那个没有图书馆的位于灯芯山脚下的乡镇中学,谁哪天要是在书包里带来一本小说,谁就是班里最受欢迎的人。

  作为痴迷的小说读者,我的目的很简单,就跟少时缠着二叔讲古一样,追求的是故事的奇幻和出其不意。二叔的口才再好,怎样借古讽今,深入浅出,肯定比不上作家的笔墨。如果说讲古人只是虚构故事本身,那么作家在小说中的虚构则要更全面一些,他们不单要虚构故事,还得虚构人物、场景、细节和情绪,甚至虚构“语言”(初读王小波时,我就经历了一场语言上的洗礼)。也就是说,虚构一旦以文学的形式存在,它就不再是单一的力量,而有了构造整个世界的洪荒之力。

  我就经常被一些让人击掌叫绝的虚构所震撼,比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比如王小波的《青铜时代》,比如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还有毕加索的画作,以及电影《楚门的世界》《魔戒》《前目的地》等。

  在我看来,好的虚构还需留有余地,或者说具备吸引读者参与其中的能力。就像我们经常听评论家们所告诫的那样——千万不要低估读者的智商。当然,这里对不同时期的作品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那个时代,小说作为公众娱乐几乎唯一的方式,就难免要充当扫描仪和记录器的角色。这种堪称伟大的传统技法,一直被我国的作家所传承,巴金的《激流三部曲》、老舍的《四世同堂》,都带有明显的来自苏俄的师承关系。这条被称之为“现实主义”的宏大长河,固然出过不少伟大的作品,却也有弊病之处,作者似乎永远掌握着绝对的操纵力,因而很容易导致人物的脸谱化、故事的程序化和语言的口号化。

  好的文学虚构应该是开放性的,它们需要读者的参与,也允许多义的解读,甚至方向迥异的评判。我们在赞叹一种显性的、夺目的虚构时,往往也会把虚构极端化、夸张化。如今,我更为看重那种源自日常、遵从逻辑,或者说生活化的虚构能力。所谓点滴见功力,脱去华丽的衣袍,洗去绚烂的铅华,不再借助于各种特殊的气氛和场域,把虚构秘密地隐藏在日常叙述里,让它们不易被察觉,却又让人心生暗暗的感念。卡夫卡那种把人变成一只甲虫的荒诞,固然想象力爆棚,然而,像罗萨那样想象出“河的第三条岸”,虚构出一种隐性的生活状态和情绪,看似并不惊心动魄,却又不动声色、自然而然的表达,恰恰才是最为高级的文学虚构。

  陈再见 1982年生于广东陆丰。发表作品多篇,著有长篇小说《六歌》《出花园记》《骨盐》,小说集《你不知道路往哪边拐》《青面鱼》等五部;曾获《小说选刊》年度新人奖、广东短篇小说奖、深圳青年文学奖等。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文明专刊
   第05版:今日金湾
   第06版:黑河专题
   第07版:环球
   第08版:湾韵大家
   第09版:横琴潮
   第10版:观澳
   第11版:创新
   第12版:广告
文学路上的老师
萍踪集(组诗)
爱丁堡水仙
纤手出芙蓉(国画)
严阵以待(版画)
虚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