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建平
立秋后,秋的气息愈来愈浓。季节的嬗变,对已入中年的我,变得特别敏感。在自然四季中,秋最富韵味,在文人墨客的诗词里,表达得最淋漓尽致的也莫过于丰富深沉和高远意境。秋,最让人遐想,想到枝头上的果实熟了,想到枫叶在秋阳下闪烁摇曳的原野,想到落满枯叶的湖畔小径,想到丝丝不经意的凉风,想到双鬓雪白的双亲,想到生命中渐行渐远的岁月。
秋是澄澈的,因为秋真实。放眼四周,到处是肃杀、剥落、赤裸、孤寂的景象。只有到了秋的境界,一切都回复真本性。只有此时,生命才是真实的,心灵才是真实的,连寂寞也是真实的。这种赤裸的真实,让人去掉伪装,直视自己的内心与灵魂,直达生命深处,令心灵震撼。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滕王阁序》中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佳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何等澄澈清明的秋之意境。积水消尽,潭水清澈,天空凝结着淡淡的云烟,暮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正值雨过天晴,虹云消散,阳光朗照,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和长天连成一片。傍晚渔舟中传出的歌声,响彻山丘湖滨,飞翔中的雁群感到寒意而发出的声声孤鸣,回荡在山峦周遭的水畔。这样一帧清丽辽阔的画面呈现在眼前,怎不教人心境顿然变得清爽透亮,令往日的世俗凡念无处躲藏。
秋是思念的,因为秋深情。简约的秋之外表却包含繁富的意蕴,冷峻的秋之内心却隐潜昂扬的激情。自古逢秋悲寂寥,秋总是让人触景生情,由情萌爱。秋是思念的季节,在古典诗词中,悲秋情节从楚辞《湘夫人》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到李白的《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再到《红楼梦》的《秋窗风雨夕》“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写尽了悲欢离合爱恨人生。唐朝诗人王维在《秋夜曲》里对初秋生动描摹:“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诗人通过对一位深情女子在初秋夜思念远方的爱人的细致刻画,描绘出一幅非常美丽的《秋夜鸣筝图》:在一个桂魄初生的秋夜里,霜露微浆,空气中透出一股股沁入心脾的凉意,寂静的秋夜,透过朦胧的月色,一袭轻罗白衣的女子抚弄着银筝,古老而飘渺的筝声在悠悠荡荡,琴韵如水,仿佛天籁而降,淼淼散云,杳杳无极,诉说着无尽的哀愁,筝声在秋夜里久久回荡……此情此景,真是“桂魄空含露,罗薄无人顾。夜久天凉时,谁怜一清曲。”往往最浓烈的情感总是表现得最为平淡朴素。
秋是宁谧的,因为秋朴素。纯净、透明、静谧、沉思,这些都是秋特有的品质。秋天里,一切事物都不可抗拒回归自然。因为经历了从春到夏茂盛生长的万物,只有接触到秋的气息,才将各自的真正本性,显露在明镜似的秋光中。此时,在自然力的恣意砍伐下,枯的枯,萎的萎,不留一点儿多余的,留下的都是强健的躯干与根茎。灿烂回归平淡,喧扰回复寂静,繁复回到简单,浑浊回转清明。在唐朝王维的诗里,深秋的意境写得最为淋漓尽致,他在《山居秋暝》里感悟深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光透过松针之间的缝隙透射在大地上,仿佛碎了的月色散落在地上,却又在随风变换各种形状,让人内心沉静、清明。一切都是那么的静谧,如果不是听到潺潺水声,谁也不会发觉那光洁的石头竟拥有流水的抚摸。几行修竹,几株松柏,几丛杂草,月上中天,不远处有泉水潺潺,邀上三五知己,或商界好友,或文化良朋,品茗,品景,品情,推心置腹,谈身边事,谈天下事,这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秋是磅礴的,因为秋高远。在秋天里,飒飒秋风让生命遐想,片片红叶让心灵思念,沉甸甸的果实让思想成熟。眷恋过去,憧憬将来,咀嚼着丰腴的秋,感念磅礴大气的秋。唐朝诗人杜甫笔下的秋最富磅礴气势。他在《登高》里这样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凭窗眺望,我们看到的正是他吟唱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的壮丽景象,蓦然间也涌上了昂扬的激情。诗人登高仰望,只见无边无际的林木落叶枯枝萧萧而下,滚滚而来的长江奔流不息。雄浑、辽阔而又肃杀、凋零的气象,使诗人更加感到天地浩茫,岁月悠久。联想到自己年华已逝,壮志未酬,心情何等落寞,何等悲壮!此情此景,直教人感叹:“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古人此等情怀今人又有几人能及!
秋是凝练的,因为秋成熟。成熟、丰富、多彩、沉着,这些都是秋独有的品格。秋,总让人感受到生命力的练达、厚重与质感,可以看到,可以触摸。唐朝诗人孟浩然在《宿建德江》写道:“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人把船停泊在烟雾蒙蒙的沙洲边,极目四野一片空旷,有天低于树的感觉,正因为江水清澄,才会有月影与自己接近为伴的感觉。羁旅中的诗人眼见日落黄昏,一段新旅愁油然而生,在这清旷苍茫的景色中,满含着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浓浓感情:孤寂之感,落寞之情,故土之思,生命之多艰。一种与生俱来的乡愁栖息在诗人孤独的灵魂深处,仿佛只有江中月影才能与他亲近做伴,给他一点慰藉,也许只有人到中年,才有这份深切而独特的感受。
秋之真实,使我们变得宽容;秋之深情,使我们变得执著;秋之朴素,使我们变得自然;秋之高远,使我们变得深沉;秋之成熟,使我们变得清明。怀抱秋之气魄,咀嚼秋之韵味,对生命透彻的领悟,对人生沉着的应对,对万物谦卑的敬畏,这些都是秋馈赠给我们的大智慧和大胸襟,让这些大智慧和大胸襟融入我们的生命里,并启迪我们迎接人生中的各种挑战,让我们更坦然地面对生命中必然来临的冬季!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珠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已出版个人作品集15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