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肖皓方报道:近日,珠海国际仲裁院组织团队前往长三角区域围绕仲裁领域开展交流活动。其间,珠海国际仲裁院与华东政法大学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借此积极探索和创新涉外仲裁法治专门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涉外仲裁人才培养体系。
探索人才联合培养新模式
珠海国际仲裁院与华东政法大学近日在该校长宁校区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就国际商事仲裁外国法查明、高层次仲裁人才培养、法律培训和教学实践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协议包括共同建立仲裁实习实践基地、开展人才共同培养和毕业生招聘协作、建立仲裁专家人才资源共享机制和加强应用法学理论的研究合作等8项具体合作内容。
珠海国际仲裁院院长王瑞森表示,该院是全国率先实行决策、执行和监督机构相互制衡又衔接的常设仲裁机构,肩负着打造大湾区国际仲裁高地的重要使命。与高校共建仲裁人才培养、人才输送机制,将为珠海及合作区打造法治化、现代化的营商环境提供人才支撑。
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应培礼亦指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推进,仲裁作为国际通行的商事纠纷解决制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本次合作中,该校将与珠海国际仲裁院共同探索涉外仲裁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创新涉外仲裁人才培养路径,服务更高水平开放的需要,为打造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高素质专业化涉外仲裁人才奠定基础。
此前,教育部办公厅、司法部办公厅联合印发通知,推动高校与仲裁机构共同实施国际仲裁人才培养项目,借此完善涉外仲裁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批法学功底扎实、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仲裁法律制度的高层次应用型涉外仲裁人才。其中,该项目将推行“高校+行业”的联合培养方式,珠海国际仲裁院入选该项目联合培养单位推荐名单。
交流分享仲裁发展经验
为了加强与仲裁员沟通交流,发挥仲裁员智囊团作用,珠海国际仲裁院还在本次行程中组织举办了一场华东地区仲裁员和特邀嘉宾座谈会,来自上海、无锡、南京、杭州等地的30多名仲裁员和特邀嘉宾参加活动。本次会议介绍了珠海国际仲裁院体制机制改革成果、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情况及该院近期重点发展方向。
参与活动的仲裁员表示,改革后的珠海国际仲裁院亮点突出,实现了从立案到办案服务全方位提升。其中,上门立案、预约立案、线上立案的服务理念,智慧办案系统的便捷使用和针对仲裁案件保全和执行、外部协助办案等机制令他们印象深刻。在经验交流分享环节,多名仲裁员建言献策,为珠海国际仲裁院提供诸多发展建议。
王瑞森表示,合作区挂牌运作一年来,琴澳两地规则深化衔接、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新体制不断完善。珠海国际仲裁院将立足横琴,坚持发展差异性、灵活性与创新性,继续积极强化顶层设计,推进各项任务的细致落实,携各界专业力量共同打造国际仲裁新平台,大力推动仲裁的国际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