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蒲公英”34年传播“文学种子” 讲述农民故事

  新华社哈尔滨6月3日电 诗词培训、即兴创作、作品交流……在黑龙江省明水县崇德镇蒲公英农民文学社,一场主题为“笔耕黑土地,建功新时代”的社员联谊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在文学社活动室的墙上,诗人贺敬之的题词“开展农民业余文艺创作活动,建设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分醒目。说起这幅全体社员都“视作珍宝”的题词,蒲公英农民文学社社长乔士杰打开了话匣子。

  1985年,当时30岁出头的乔士杰与本镇其他爱好文学的乡亲们共同创办了蒲公英农民文学社。乔士杰说:“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写作。改革开放后,农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想把身边的一切都记录下来,用文字讲述农民自己的故事。”于是,乔士杰找来同样热爱文学的村民一起商议此事,大家都热情高涨,积极响应。

  当时有社员提出:“文学社要是能够得到知名人士的题词该多好。”这个想法得到大家一致赞同。于是,社员们尝试着给贺敬之写了信。

  “本来就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想到,不久后我们便收到了回信。”乔士杰回忆,拆信的时候,大家的手都是抖的。当看到来自贺敬之的亲笔题词时,社员们激动得直蹦。几天之后,蒲公英农民文学社成立了。

  令乔士杰没想到的是,文学社一办就是34年。

  当初那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已步入中老年,社员们的作品也随着时代变迁不断更新主题,唯一不变的,是文学社的初衷。“我们叫农民文学社,由农民创建,作品也是反映农民,围绕我们热爱的这片黑土地展开。”乔士杰说。

  58岁的王道钦是文学社最早的一批社员,他擅长写散文与小说。王道钦说,文学社让他对文学的热爱有了扎根之地,见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文学社的成员除了农民,还有教师、退休干部等,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

  截至目前,文学社累计发展社员300余名,发表数千篇作品,出版多部诗集、小说集和曲艺集,日常创作更是数不胜数。

  今年70岁的高加才是文学社较为年长的社员,他说:“文学社给我的晚年生活带来无比丰富的精神财富。虽然现在年纪大了,但依旧坚持创作。”说罢,他便给记者展示刚刚写好的快板唱词。

  文学社于2017年初成立了义务文艺宣传队,主要由镇里的妇女组成,负责将文学社的原创诗歌等作品以文艺表演的形式呈现。48岁的农民张淑娟说,每天最幸福的事就是和姐妹们聚在一起排练节目,四处“巡演”。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评论
   第04版:专题
   第05版:综合
   第06版:财经
   第07版:中国
   第08版:国际
   第09版:综艺
   第10版:体坛
   第11版:旅游
   第12版:广告
“蒲公英”34年传播“文学种子” 讲述农民故事
国产动画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哈拉雷国际艺术节 在津巴布韦“多彩”开幕
两岸网络文学作家台北畅谈IP影视新趋势
《哥斯拉2:怪兽之王》折桂北美周末电影票房榜
蒙古国举办《我眼中的中蒙友谊》青少年绘画比赛
中国元素绽放保加利亚玫瑰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