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惠州市被提及6次,被明确定义为“重要节点城市”。
惠州市今年迎来了改革提速年和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开局之年。按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惠州市将不断提高行政服务效率,积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发挥产业链齐全的优势,建设石化能源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两大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中,高水平打造惠州粤港澳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蓝图绘就,风正扬帆。
发挥自身优势;深化改革创新;增强综合实力:惠州市从“临湖沿江”向“沿江向海”发展,正全力打造特色鲜明、具有竞争力的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
人民网广东频道
人民日报党媒信息公共平台·粤港澳大湾区融媒体工作室
珠海传媒集团记者 张帆 宋雪梅/文 吴长赋/图
全球领先的产业基地呼之欲出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挥惠州等地产业链齐全的优势,加强大湾区产业对接,提高协作发展水平。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惠州仲恺高新区,现代化企业鳞次栉比。
TCL集团控股的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在华星光电的产品展示厅,5毫米超薄显示屏、4K和8K显示屏不一而足。这些不同尺寸、不同用途的显示屏,像科幻片一样展示着绚丽的色彩,又用生动的分析数据展示该行业的先进技术。
科技创造美好。
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大尺寸液晶面板就产自这里。
从华星光电生产车间的2楼参观通道往下看,皆是大型自动化机器,工人寥寥无几。
据悉,在具有惠州华星光电特色的智“惠”工厂里,自动化程度达到95%以上。通过智能制造,全面提升了生产运营效率,使成本降低25%、产品研发周期缩短30%、生产效率提高25%。
“每年4000万片面板从这里输送到世界各地。随着二期项目的动工,这里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模组和整机一体化智能制造基地。”华星光电模组厂副厂长鞠霞表示。
曾经,中国的液晶面板显示产业发展缓慢,产品、技术受制于人,以TCL集团为代表的企业开始发力。2009年,华星光电逐梦而生。
华星光电依靠自主创新建成我国首条高世代面板生产线,打破了日韩企业在半导体面板制造领域的长期垄断,改写了我国“缺芯少屏”的现状。
2016年,TCL集团模组整机一体化智能制造产业园落户惠州。两年后,华星光电高世代模组项目投产。作为全球第五大液晶面板制造商,华星光电目前正积极布局大尺寸触控模组、电子白板、拼接墙、车载、手机显示模组、OLED显示模组等高端应用领域,将进一步夯实在全球面板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潮起惠州,影响深远。
华星光电高世代模组项目是TCL模组整机一体化项目的一个子项目。总投资129亿元的TCL模组整机一体化项目是广东省重点项目,目前项目二期已经动工建设,预计2021年完成建设。这个“巨无霸”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模组和整机一体化智能制造基地。
项目建设将吸引江丰电子、LG化学等上下游企业落户惠州,带动惠州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平板显示产业链配套最齐全的区域。千亿级产业链呼之欲出!
将视线转向几公里之外。在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全自动的智能装备24小时不停运转,经过多重工序后,一批批新能源产品在此诞生。
这是一家2009年在创业板上市的民营企业。
今年第一季度,亿纬锂能实现营业总收入11亿元,同比增长60.5%,公司锂亚电池居世界前列,锂原电池居国内领先地位;消费类锂离子电池在电子雾化器、智能穿戴等细分领域处于市场领先地位;动力储能电池在国内排名前列,成功进入国际一流乘用车企供应链。
2018年12月17日,“光荣与梦想——2018粤港澳大湾区上市公司发展机遇论坛”在深圳举办,论坛隆重发布“湾区精神杰出企业家”名单。其中,亿纬锂能董事长兼总裁刘金成博士上榜。
廿年磨一剑,其锋堪折云。
作为专家型老板,刘金成作为企业的最强大脑,将惠州锂电池带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亿纬锂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底层技术、研发投入、企业成果转化等细分领域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成就显著。
2019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惠州已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已基本形成智能终端、平板显示、汽车电子、LED和新能源电池等五大产业集群。
“石化能源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两大产业是惠州的特色优势,也是周边城市无法复制和模仿的。”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建议,惠州要把握发展机遇,不断做大做强做精做优两大万亿级产业,激发惠州高质量发展强劲动力。
惠州市大湾区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正在研究制定《惠州市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实施方案》,依托TCL集团模组整机一体化智能制造产业园、亿纬锂能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中电北斗芯创谷、仲恺梧村人工智能产业园等引领型项目建设,惠州市正在高起点打造电子信息万亿级产业集群,健步向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迈进。
按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惠州市加快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其中,中海油惠炼二期全面建成投产,大亚湾石化区炼化一体化规模全国第一;目前,全面启动惠东白花新材料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将为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建设拓展发展空间。
打造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加强食品食用农产品安全合作,高水平打造惠州粤港澳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水稻产业科技大会日前在广州开幕,大会旨在纪念水稻矮化育种技术创立60周年。
矮化育种是我国水稻科技史上的一次革命,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为我国的粮食安全贡献巨大。
在大会现场,水稻科技和水稻产品让人耳目一新。其中,被大家热烈讨论的水稻产品是丝苗米。据悉,丝苗米最早发源于广州市增城,过去叫寺庙米 ,最初由寺庙种植,做出来的米饭非常好吃,后来慢慢延伸叫作丝苗米。
“我的丝苗米收益差不多达到每亩2000元。”增城的一名米农表示。
寻常之外,总有令人惊喜之处。
在距离增城一个半小时车程的惠州市,同样是种植丝苗米,但是种植户们的收益却翻了几番。这是怎么回事呢?
“按传统的种植模式,一亩地的收入为2500~3000元,而立体种养可以达到1万元以上。”广东海纳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钟振芳表示。
海纳农业,位于惠城区丝苗米产业园。
同样是种水稻,这里种的大米卖30元一斤,很多人抢着买;同样是水田,这里不仅产稻谷,还有鱼、鸭、蛙、鳖、小龙虾等养殖生物。
这就是广东海纳农业有限公司种植业、养殖业的有机结合,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兼顾的稻田立体种养模式,出产的水稻和养殖品质量上乘,形成互利、良性的生态循环,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
绿色、功能、立体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据钟振芳介绍,海纳农业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等院所和高校长期合作,并成立了院士工作站等产学研创新平台,围绕优质水稻种植的品种、土壤、肥料、生物防治、机械化生产、精深加工等方面重点攻关研究,海纳农业已发展成为一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农业企业成立院士工作站,这是很罕见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教授冯有智博士表示。
“大家尝一尝,看看口味如何?”记者眼前的这一杯奶,浓稠、乳白色,入口微甜、润滑,口感很香。
“这是米皮奶,是用大米的糟皮做的。”钟振芳颇为自豪地介绍,米皮营养丰富,包含整粒稻谷65%的营养成分以及90%以上维生素和矿物元素,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另一方面,若稻米重金属超标或农药残留超标,最多的也是在米皮。海纳农业敢于做米皮的精深加工,正是得益于绿色有机种植提供了第一道安全防控,把重金属和农残降至最低,米皮用于生产米皮奶、膨化饼干,米糠用于生产肥料和饲料,精米用于成品销售,打破了稻米价值的天花板。
2018年,海纳农业成为国家稻米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
海纳农业的立体种养模式效益显著,成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打造粤港澳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的实践。
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生态和资源优势,惠州农业正积极转型升级。目前,全市特色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约210万亩,形成了惠州梅菜、甜玉米、冬种马铃薯、荔枝、龙门年桔等特色产业,农产品远销全国。
目前,惠州农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珠三角及港澳地区的主要农产品供应基地。惠州蔬菜年产量超过200万吨,其中七成供应到深圳、东莞、广州和香港等市场;每年供港新鲜蔬菜占香港进口蔬菜总量的40%,供港生猪、家禽和水产品,约占香港市场的1/3。
“高水平打造粤港澳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离不开高品质健康农产品。”广东省蔬菜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惠州市四季绿农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宋表示。
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所长谢大森认为,要发挥岭南特色蔬菜的优势和特点,做大做强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深加工项目。
惠州市大湾区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按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惠州市进一步挖掘现代科技农业的潜力,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升级,打造粤港澳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直通车”赢得企业投资信心
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创新“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加快清理整合分散、独立的政务信息系统,打破“信息孤岛”,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形成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陈月芳是一名在惠港商。
1999年,陈月芳从香港来到惠州,在惠城区马安镇金马开发区开办了濠福涂装(惠州)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平均年产值过亿元,每年上缴税费1000多万元,是“诚信纳税大户”。
2002年,公司走上正轨,收购所租地块。由于历史原因,当时的宗地图精度不够,也无红线图坐标定位,导致土地权属无法确权。对此,陈月芳心急如焚:“再解决不了,我们都有要搬走的想法了。”
为陈月芳解决难题、让陈月芳铁心留下来的缘由,是惠州市正在开展的解决企业困难的“直通车”活动。
从反映问题到解决问题,不到一个月,陈月芳的不动产登记证书顺利办理下来,心中的“大石”终于放下。 “我要继续在马安镇扎根,为惠州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从1月25日“开车”至7月8日,惠州“直通车”交出了“期中考成绩单”:“直通车”平台半年来共收到企业诉求512宗,共办结445宗,办结率达87%。
营商环境的优化,让企业更有获得感!
“效率很高!”惠州南旋毛织厂有限公司财务总监谢明强表示,“直通车”服务高效,大大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破政企间“隐形门槛”、让企业轻装上市搏击,这正是开展“直通车”的初衷。
惠州与香港产业合作紧密,香港一直是惠州主要贸易伙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惠港合作再创历史新高,港资企业成为推动惠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此,惠州首次为港资企业开通专场“直通车”,助力惠港深化合作。
据惠州市商务部门统计,截至目前,全市批准设立港资企业10356家,占外资企业总量的80.3%。据惠州海关统计数据,今年第一季度,惠州对香港主要贸易进出口值达120.1亿元。
“直通车”成为惠州市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的有力抓手。
据介绍,惠州市在全省率先建立差异化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创新开展解决企业困难“直通车”活动,推进“集成办理、一次搞定”政务改革,“多证合一”“照后减证”改革创新落地,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5个工作日内。
数字广东公司首席执行官王新辉介绍,广东在全国率先推出小程序“粤省事”,目前累计上线687项服务,其中597项实现“零跑动”,日均访问量达915万人次。“惠州市拓展‘粤省事’及一体机应用,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优质、高效、便捷的营商环境,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惠州市大湾区办有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