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王玲玲
摄影:本报记者 钟 凡
8月6日,首批渔船列队,徐徐驶出香洲渔港,奔赴新的港湾——洪湾中心渔港。这也标志着我市调整香洲渔港渔业功能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香洲开埠百余年,香洲渔港从1959年竣工使用开始,60年来见证了珠海这座城市从小到大的点点滴滴。碧海蓝天,白帆点点。随着搬迁渔船的离去,香洲渔港将成为珠海人美好的集体回忆。
百年商埠 港城相依
据考证,清宣统元年(1909年),清政府颁布“新政”,鼓励华侨实业家回国投资。侨商伍于政和秀才王诜等商议开新埠。该新埠位于香山场与九洲洋之间,故定名“香洲商埠”。珠海主城区“香洲”之名,正源于此。
自1909年香洲开埠,仅一年多,原先的荒滩上筑起了如棋盘格局的25条市街马路,建成1600余间大小商铺。当时,香洲商埠仅二至三层的骑楼就有125座。随着新政举措推行,还开通了穗港澳航线,设立了警察局、邮政局、学堂、医院等。人口也从周围四邑和惠州、东莞、顺德、南海等地,迅速向这里会聚,一些手工业铺坊也随即产生。海外侨商、港澳华商和地方巨贾纷纷前来投资办实业。香洲商埠日渐繁荣。
香洲渔港坐落于珠江口出海水道下游右岸,北接银坑角,南至菱角嘴,可谓城港相依。香洲渔港伴随珠海慢慢成长。据珠海城建档案馆相关资料记载,1954年,“渔港”第一次出现在珠海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1957年,香洲渔港开始动工。1959年工程竣工时,筑起了一条600米长的防浪堤,一个长达150米的渔用码头。据《珠海市志》记载,最早的香洲渔港“可供避风面积1000万平方米,可停泊渔船2000余艘”。香洲渔港曾经是珠江口渔场作业渔船补给、装卸、渔货交易和渔船避风的重要场所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渔港。
据广东省档案馆馆藏资料显示,香洲渔港由省政府投资建设,后陆续扩建。1994年,珠海市修建香洲情侣路时,占用了原有码头岸线。为此,珠海市政府新建了T型码头替代。随后因香洲渔港改造,又将北堤码头改为临时渔用码头,形成现有的渔港规模。
说到香洲渔港,不得不提紧邻渔港码头的朝阳市场。因为渔港的存在,多年来,这里成为珠海水产品、干货、杂货乃至农副产品的集散地。
早在1990年,朝阳市场落成,是珠海经济特区最早建成的农贸市场之一。从清晨至黄昏,这里客如云来,熙熙攘攘,市井气息浓郁。
“每天凌晨4时左右,朝阳市场外人声沸鼎,买卖声不绝于耳。”香洲老居民魏天赐告诉记者,每天天刚亮,鱼贩们就忙于贩卖刚刚捕捞的渔获。“满地的海鲜,档主们麻利地清洗,摆放整齐,一切有条不紊。” 魏天赐为小贩们吃苦耐劳和勤劳致富的精神所感动。为了吃到新鲜的海鲜,老珠海人最喜欢光顾这一街市。逢年过节,这里更是珠海人家宴备料的“菜篮子”市场。
鲜活的鱼虾,扑鼻的腥味,或许,这就是香洲渔港的味道,也是老珠海的味道。
向海而居 以海为生
生于1949年的老渔民黄带兴今年70岁。他告诉记者,祖籍番禺的黄家,世世代代在珠江口以打渔为生。子承父业,自己的儿子也是新一代渔民。“渔民走到哪里就旺到哪里。”黄带兴表示,渔民逐水而居。上世纪60年代,渔民用的是小舢板,无动力帆船出海打渔,要靠风扬帆驾船,随波逐流,撒网捕鱼,条件很艰苦。“渔船要借助风力前进,风力小的时候只能在岸边休息。”据黄带兴回忆,上世纪60年代后期,渔船开始逐渐实现机械化。由于船体较大,吃水深,大批渔民迁往当年新建的香洲渔港。
周祥喜也是当年进驻香洲渔港的老渔民。当时的湾仔沙还是沙滩,渔民们在岸上搭棚居住,小孩可以上岸读书。随着条件的改善,年纪大些的渔民身体状况不佳,不再出海,不少人选择在岸上安顿下来。
“那是个火红的年代。万山群岛是全国著名的渔场,资源丰富。” 黄带兴介绍道,渔业公社的年代,出海打渔收获非常大,每网都上万斤渔获。赶上渔汛的时候,更是喜出望外,“我曾经试过7天7夜没怎么睡觉,一直都在拉网捕鱼。”据黄带兴回忆,当年的香洲公社是名副其实的渔业公社。全体社员以打渔为生。湾仔公社则是亦渔亦农,保留了一部分的农耕业务,如成立的作物组,负责种花种菜,输出澳门市场。
“渔业公社的年代,一个壮劳力靠出海捕鱼,一年的收入约800元。像我们家,妻子同为渔工,年收入大约600元。四口之家靠这千余元生活,比较清贫。” 黄带兴介绍道,靠海吃海,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珠海的渔民靠勤奋致富赢得了“第一桶金”。
“渔民都感谢改革开放带来的好日子。” 黄带兴表示,伴随改革开放的脚步,珠海在1984年前后开始实行包船到户政策,渔民的生活也越过越红火。
“我们的渔船承包进行得非常顺利,基本以家族为单位,自愿组合,集资买下公社的船,开始出海打渔。很快,先富起来的部分渔民,腰包鼓起,有条件自己购船,开始了自主经营。” 周祥喜表示。上世纪90年代的珠海渔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先富裕起来的渔民开始在湾仔沙、神前等沿岸一带建造房屋,也有渔民直接购买了商品房。被称为“水上人家”“疍家”的渔民陆续上岸,成为了最早落户香洲的“老珠海”。
多举措推进香洲渔港
功能调整工作落实
香洲渔港地处珠海市主城区。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城市化进程,香洲渔港所在的城区中心地段,由于没有陆上配套用地,加上多年来缺乏资金进行疏浚维护,导致渔港基础设施简陋、港池淤积严重、码头岸线不足、避风等级低等,种种问题日渐凸显,已无法适应现代渔业发展需要。
1998年,市四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渔业生产要实施倾斜政策和解决香洲渔业专用码头”的议案。自此,香洲渔港的功能调整和新渔港选址问题提上了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
2002年至2010年,我市先后两次开展了新渔港选址工作,通过委托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勘测设计院和相关专家对我市沿岸十多个港湾进行实地考察并进行选址。由于新渔港选址涉及面广,各方意见未能统一,选址方案几易其稿,未能得到落实。
2010年5月,原市海洋和农渔局根据市政府工作部署,就香洲渔港功能调整事宜向原省海洋与渔业局进行了专题请示。省局批复支持我市调整香洲渔港功能,并要求我市另行建设新的现代化渔港,制定渔船分流方案,认真细致做好渔民安置工作。
2012年,根据珠海市城市规划调整、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市委、市政府将香洲渔港搬迁列入市环境宜居重点项目工程,决定重新启动香洲渔港功能调整工作,选址建设一个新的国家级中心渔港,以分流安置香洲渔港渔船。
按照市委专题会议精神及工作部署,原市海洋农渔和水务局再次委托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勘测设计院开展新渔港选址论证。期间,多次组织召开意见征询会,征求各区各部门、内地及港澳流动渔民群众以及流通行业等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并组织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对各备选港址进行了实地考察。
2013年1月31日,原市海洋农渔和水务局将新渔港选址及初步规划设计方案上报市政府审定。
2013年3月25日,经八届18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最终决定新渔港选址洪湾港片区。经过组织开展规划论证、用地调整、用地清场、施工建设等各项工作,珠海洪湾中心渔港历经5年多时间建设,终于在2018年12月底落成开港。首期工程已建成渔港码头、庇护中心、物资补给中心、冷藏储冰库、水产交易中心和拍卖厅等建设内容,满足渔港投入使用基本条件。市政府授权委托珠海洪湾中心渔港发展有限公司对洪湾中心渔港试运营,近半年来,情况良好。
2018年以来,为加快推进香洲渔港搬迁,我市多次组织召开专题工作会议,统筹部署推进香洲渔港搬迁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先后组织市财政、渔业、渔政、流动渔民管理等部门以及香洲区、香湾街道办等单位前往海南省三亚市学习,借鉴他山之石,促进工作开展。在此期间,由各单位根据各自分工,分别对日常停泊香洲渔港的本地渔船和港澳流动渔船情况进行摸排,认真听取和收集渔民反映的问题和建议。
2019年7月10日,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香洲渔港搬迁工作部署,市农业农村局发布《关于香洲渔港搬迁的通告》,正式启动香洲渔港搬迁工作。
洪湾片区明天会更好
目前,横琴、珠海保税区、洪湾片区一体化改革工作方案已明确。未来,我市将积极推进横琴、珠海保税区、洪湾片区一体化发展。
其中, 洪湾片区以洪湾港码头著称。洪湾港码头作为珠海市主城区最大的国家二类口岸码头,将打造成“珠海市智能化示范港口”。
洪湾港片区位于南湾城区的西南部,紧邻洪湾商贸物流中心以及珠海保税区,广珠西线、港珠澳大桥连接线等重大交通设施在此交会,区位条件优越。洪湾港业务近年来呈井喷式增长。根据珠海市城市发展需要,洪湾港码头积极承接了香洲港、九洲港货运业务。
未来,根据《珠海洪湾港及周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洪湾渔港将形成“两心一轴一廊五组团”的功能结构。“两心”即公共服务中心和通关中心;“一轴”即沿着洪湾大道的城市发展轴;“一廊”即沿洪湾涌形成的景观廊道;“五组团”分别为洪湾渔港综合发展组团、港口服务组团、综合配套组团、物流组团和港口物流组团等。
另外,根据规划,香洲渔港功能调整规划建设范围达5.5平方公里,通过调整、完善以及提升香洲港及周边地区功能。香洲情侣路沿线将建设成为“一带九湾”,成为珠海城市新名片。
故事:
龙舟赛冠军奖励烧猪一头
“比赛一开始,各队擂鼓助威,三角旗猎猎,锣鼓声、欢呼声及鞭炮声震天响。赛事在击鼓声中推向高潮。”回顾起从前的生活,年近七旬的渔民周祥喜对于一年一度的龙舟大赛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香洲以及香洲渔港是渔民聚集以及生产生活的地方。渔民多信奉“疍家”文化,有独特的水上风俗与传统。龙舟赛就是当年群众最为关注的、一年一度的盛事。
“香洲龙舟赛非常热闹,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三至初五举行,分为初赛、复赛、决赛。”据周祥喜回忆,自1955年后,珠海的龙舟竞赛规模越来越大,每个公社都踊跃报名参与。其中,冠军队可获得一面绣有“赛龙夺锦”的锦旗、一只重约120斤的红烧猪和一埕烧酒。
据考证,1951年1月设立珠海专区管理处,相当于县(团)级建制。1953年4月7日,改设珠海渔民县置,县治设在唐家。当年,把中山县的中山港乡、东莞县的万顷沙及把珠江口外附近的三灶、大小横琴、南水、北水、高栏、荷包、淇澳、龙穴、内外伶仃、万山群岛等100多个海岛划归珠海县。1955年,在金星门举办了首届龙舟竞渡,后改为在香洲举办。
龙舟亭起源于1961年4月17日复置珠海县。为了庆祝县治迁置香洲,又举办了盛大的龙舟赛事,竞赛地点设在野狸岛与香洲港之间的海面。当年,在这处海边还搭一间大棚,用来放置龙舟。考虑到安全问题,1962年,珠海县政府在当今的百货一条街对面,集资兴建了龙舟亭。后来,附近渐渐发展成一条街道,称为龙舟街。
1984年,香洲龙舟赛停办。
1985年5月1日,珠海市港澳流动渔民协会兴建海景大酒店,因填海所致,龙舟亭远离了海边沙滩。
为了保存和延续港澳流动渔民的历史和文化,2014年5月,经保护和修缮,龙舟亭恢复原貌。期间,还精心布置了港澳流动渔民陈列馆。馆内收集展出各类文献、史料、图片、手稿等展品327件,实物展品63件,修复龙舟实物,收集出海打渔工具和生活用品等,较好地保存了渔民船居、岸泊、酒食、婚嫁、生育、年节、祭祀、丧葬等民间传统文化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