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马涛报道:5月22日,记者从粤黔协作工作队遵义工作组(以下简称“珠海驻遵义工作组”)获悉,自结对帮扶以来,鹤洲新区(筹)、桐梓两地积极探索东西部协作工作新思路、新路径,创新采取“三变”模式,改“输血”为“造血”,让搬迁群众“有技可施”,帮助群众增收致富。
变荒山为“金山”增产能
桐梓县铁山村,最高处达1300米,最低处仅有400米,全村海拔高差较大,人口1000余人,辖5个村民小组,松狮公路穿村而过。铁山村属于全村搬迁,耕地面积3000余亩,搬迁后基本处于撂荒状态。珠遵协作利用易地搬迁后撂荒的土地资源,结合县级产业布局发展烤烟,投入协作资金240万元,建设烤烟产业标准烤房50间,补齐烤烟配套设施,有效提升产业配套设施水平,带动群众增收,从而变废为宝让荒山成“金山”。
项目建成后,可覆盖群众383户1528人(其中脱贫户169户654人),盘活荒废土地2500余亩,增加固定就业岗位50余个。
变传统为现代提技能
2022年,珠遵协作依托桐梓县官仓镇示范镇优势,因地制宜,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线,探索“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的农旅发展思路,投入协作资金199万,紧紧围绕农业现代化、智慧化发展趋势,对桐梓县官仓镇楠木村设施农业大棚进行现代农业升级改造。
通过引进龙头企业进行绿色“草莓+水果番茄”等无土栽培,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方式,打造集“现代高效农业+观光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村镇。截至目前,该项目惠及群众200户510人,为40户群众提供稳定就业。
变“输血”为“造血”添动能
帮扶不仅是“输血”,更要“造血”。珠遵协作着力在“做好移民搬迁后半篇文章”上下足功夫,通过撬动群众的内生动力,变“输血”为“造血”,向易地搬迁群众打出“技能培训、定向招聘、岗位推送”的组合拳,拓展就业渠道,提升就业水平,确保搬迁群众有“有技可施”。
截至目前,珠海驻遵义工作组已利用珠遵协作资金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560余个,重点保障有就业意愿的脱贫劳动力、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
同时借力帮扶车间“灵活就业”“居家就业”优势,发挥产业就业的“造血”功能,打造家门口就业的帮扶车间,与相应社区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鼓励引导更多就业帮扶车间稳定岗位、助群众增收致富。2021年以来,珠遵协作共投入资金87万元,建设帮扶车间5个,惠及搬迁户89户267人,其中脱贫户44户1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