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合作区组建湿地保育志愿者服务队

加强湿地生态保育

  本报讯 记者陈秀岑报道:今年5月22日是第23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合作区城市规划和建设局组建首支湿地保育志愿服务队,并联合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在芒洲湿地公园为新晋“湿地大使”开展培训讲座和现场教学。据悉,这支湿地保育志愿服务队由琴澳居民组成,今后将致力于提升合作区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提高湿地生态保育成效,为琴澳居民创造亲近自然的社会氛围。

  合作区城市规划和建设局副局长谭惠芳表示,合作区有着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生态资源,目前已完成多项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以及生态修复等项目,并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红树林保护与修复项目,持续推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合作区可持续发展。

  在培训现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王瑞江和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志刚,分别向志愿者介绍横琴植物多样性以及横琴的昆虫多样性等知识。志愿者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询问了许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

  当天下午,志愿者跟随两名专家来到芒洲湿地公园进行现场教学。“芒洲湿地拥有连片的芦苇和广阔的水域,为鸟类和水獭等水栖动物提供了哺育和觅食的温暖港湾。同时,野生动物的活动行为也促进了植物的传播和生长,这就是一个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王瑞江说。

  在芒洲湿地公园,志愿者认识了横琴湿地常见的桐花树、秋茄、木榄、无瓣海桑等红树林植物。这些植物为保护海岸堤坝、促淤造陆、吸收和降解水体污染物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生活在海岸滩涂的鸟类和虾蟹鱼贝类等提供优良的栖息环境。

  李志刚介绍,“开展红树林昆虫群落调查及害虫防治是红树林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定期的调查监测,及时掌握重要害虫种群的发生发展规律,适时开展生物防治为主的防治工作,可以避免害虫种群爆发,减少对红树林造成的危害。”

  谭惠芳表示,合作区城市规划和建设局还将开展更多关于鸟类保护、红树林湿地保护、珍稀动植物保护的志愿者培训和主题科普活动,希望广大市民踊跃报名,成为合作区“湿地大使”,共同为合作区生态建设出一分力。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政经
   第03版:民生
   第04版:评论
   第05版:理论周刊
   第06版:横琴潮
   第07版:今日金湾
   第08版:高新新闻
   第09版:财经
   第10版:环球
   第11版:体坛
   第12版:广告
横琴科学城一期建筑外立面亮相
两法规草案征询公众意见建议
澳门特区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签署合作协议
澳门天然气主管网全域贯通
澳门科大举行“香山文化论坛2023”
为合作区超高层建筑规划建设管理提供经验
从“要我预防”变为“我要预防”
合作区组建湿地保育志愿者服务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