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流拍”之后,何去何从?

  □本报记者 耿晓筠

  仿佛要与眼下的寒冷天气相呼应,近日,中国当代写实类艺术品市场刮起一股“流拍”风。

  从日前结束的中国嘉德2018秋季拍卖传出消息,部分写实类作品流拍。资深藏家以“惨淡”形容这场拍卖。据悉,有关近当代艺术的4大板块平均成交率不足65%,与往年同类型板块80%左右的数据相比有着明显的下滑。无独有偶,在随后开槌的北京保利2018秋拍“现当代艺术夜场”中,虽然总成交额达到了4.74亿元,但从成交率来看无疑是有点“冷”。据了解,这场拍卖总共上拍101件作品,成交了57件作品,成交率只有56.44%。而其中不少千万级作品也无奈的成为了“流拍”中的一员。

  成交额未达到预期,是当代艺术品“遇冷”的直接体现。据专家介绍,近几年来,写实作品在拍场上无论是成交价还是成交率都显得薄弱,在本次嘉德、保利秋拍上依然如此。虽然有陈逸飞的《横卧的裸体》以2070万元成交,但也不可逆转其它写实作品的尴尬处境。专家分析,从品牌上来看,数件流拍作品的创作艺术家,如赵无极、何多苓、罗中立、徐悲鸿以及日本的藤田嗣治,都是近几年在艺术市场较火的艺术家。但从嘉德秋拍上拍作品看,作品并非是画家的代表精品,有的也只能算是“习作”,可价格并未“让利”,最终导致作品既抓不住藏家们的眼球,又不能让藏家们产生“捡便宜”的感受,流拍自然也在情理之中。在保利秋拍场中,除了陈逸飞的《横卧的裸体》,数位大咖级艺术家的“千万级”写实作品集体遭遇流拍离场,有的甚至无人竞价。

  说起中国当代写实画派,不能不提冷军、陈逸飞、罗中立、艾轩、杨飞云、王沂东、何多苓等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领军人物,他们以写实主义风格、精细入微的画面,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些画家的作品始终是美术界和公众的关注点。

  各大秋拍“冷风”不断,部分专家认为这并非意外,其实“流拍风”早已刮起。近年来,境内外金融资本纷纷参与到艺术品投资市场,尤其是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更是一路“高歌猛进”。拍卖市场在炒作机构的“天价做局”下,名家作品价格“没有最高,只有更高”,早已成为市场的一大隐患。经过一番“透支博弈”后,当代艺术品市场终究无法独善其身,中国当代一些明星艺术家也并没有想象中的“坚挺”。流拍的背后,一方面折射出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虚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藏家在选择藏品时的专业能力在逐渐提升。“流拍”成为常态,也正是在提醒如今的拍卖行,市场开始讲究用作品本身说话了,因此在选择作品时,不能只看艺术家的名气,需要对名家作品的价位进行重新合理规划。

  那么,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是否已进入“中场休息”?专家认为,2004年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启动并开始火爆的“元年”,很多作品从那时开始价格成倍上涨。到了2006年,张晓刚、王广义、方力钧、岳敏君等更是从不被国内主流艺术市场认可的艺术另类,迅速成为国际拍卖市场上的“摇钱树”。随后的数年里,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走出了一波难得的“暴涨行情”。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突然繁荣,其根本上还是资本角逐的结果。而随着市场价格的调整,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回归理性,市场将出现全新的格局,一些简单模仿、毫无艺术价值的作品将会被淘汰。当代的中国艺术领域将更加多元化,为新人创造更多机遇。因此,未来藏家在收藏当代艺术品时,画家作品的原创性应成为重要的考量标准。

 
     标题导航
   第F01版:封一
   第F02版:封二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第04版:斗门新闻
   第05版:民生
   第06版:国际·中国
   第07版:鉴赏
   第08版:文体
   第09版:车周刊
   第10版:楼周刊
买红木家具如何选“实惠”
翡翠的“藏点” 在哪里?
爱上冬日 “诞生石”
“流拍”之后,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