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解决病患痛苦是我最大的心愿,我愿意在这条路上做一个奋斗者。”他叫陆骊工,是珠海市人民医院院长。
对于50岁的陆骊工来说,人生就是奋斗。
陪伴父亲求医
萌生学医志向
陆骊工的父亲是一名建筑师,后不幸因工负伤。在陪父亲辗转求医的过程中,陆骊工对医学产生了兴趣,并萌发了成为一名好医生、助病患远离痛苦的想法。1987年,陆骊工参加高考,所有的志愿都选择了医科。最终,他以第一志愿入读白求恩医科大学,成为该院预防医学系放射治疗与核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分配工作时,作为优秀毕业生他选择了广州,成为广东省人民医院放射介入诊疗领域的一名医生。
身披“铅衣盔甲”
竭力守护生命
从一名普通的放射科医生成长为全国介入医学领域知名专家,陆骊工走了20多年。从最常规的放射诊断工作,透视、看片子、写报告到后来承受着射线的辐射给病人做手术,陆骊工无怨无悔奋战在手术室介入治疗的第一线。
介入医学,是依靠医学影像设备,利用穿刺和导管技术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高等特点。因此,介入医学已成为当今医学界的“新宠”。
介入放射手术不同于一般的手术,整个手术过程全部在辐射环境中进行,疑难病例手术往往需要4-5个小时才能完成。医生们做手术都要穿上约10公斤重的防护服,一台手术下来总是大汗淋漓。即便身穿“铅衣盔甲”,介入医生的双手和胳膊还是常年暴露在X光下。因为常做这类手术,陆骊工的眼睛近年开始出现不由自主流泪的情况,右手在手术中接触射线最多,时常会发麻。
从事医学工作一定要善用其心,不怕吃苦。“做介入,就要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这也是他成为博士生导师后常对学生说的话。
行医近三十载,陆骊工已经记不清自己做过多少台手术。“原来在省人民医院工作的时候,一年我可能主刀四五百台手术,加上指导的有1000台以上。”陆骊工回忆,到珠海市人民医院当院长后,也只是稍微减少了一点,依然要常年待在手术室里。
主持医学研究
取得丰硕成果
近些年来,我国恶性肿瘤(即癌症)呈现年轻化及发病率和死亡率走高的趋势,陆骊工把精力放在对介入治疗这项先进技术的深入研究上,并在肝癌的综合诊疗方面取得了不少佳绩。他提出并实践的肝癌“局部+全身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案得到业内同行的广泛认可;他参与修订了《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并在肝癌的综合介入诊疗方面处于全国先进水平,目前累计完成肝癌患者诊疗2万余例。他还搭建了广东省最大规模的介入诊疗中心。个人带领团队先后完成多项国内、省内首例新型介入诊疗技术的实践。多次获得广东省内及全国奖项。近五年已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40余篇。
角色转换
但初心不改
2016年1月,陆骊工从广东省人民医院调至珠海市人民医院,担任院长。角色转换了,但初心不改。作为广东省放射介入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和珠海市介入诊疗中心主任,需要处理的行政事务大大增多,但陆骊工还是坚持参与门诊和手术。
“管理工作多了很多,手术相比过去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时少了一些。”陆骊工坦言,比起过去当科室主任,走马上任珠海市人民医院院长,的确有不少挑战。
“既让病人治好病,又要让病人少花钱,在保持医院正常运转的同时也要让医务人员幸福工作。绩效管理既要结合医院发展的不同权重,又要关注员工和医院的共同发展,不是一件易事。”上任之初,陆骊工常常思考,如何寻求一种最合理的绩效管理方式,所以他狠抓质量,一方面大量引进国内顶级医疗人才,购买更为先进的设备。另一方面加强对医疗质量的管理和监测。推出一系列扎实举措,继续贯彻落实深化医改工作、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助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在陆骊工履职的三年间,珠海市人民医院急诊量超200万人次,三年平均年增长率约10%,稳居珠海首位;三四级手术占比约60%,三年平均年增长率超30%;健康体检人数约2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