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内科主任艾宙正式退休了。距离她初来珠海经济特区已有30年,她为珠海经济特区医疗事业添砖加瓦的同时,也在学习中医、用中医救治病人的道路上不断成长。艾宙先后获评珠海市“青年科技标兵”、广东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广东省名中医,还获得广东省道德模范、“2014年度广东省优秀援疆工作者”、“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等荣誉称号和奖项。
“起初我是懵懵懂懂闯入中医大门,随后在深入接触的过程中愈发感到中医医籍浩瀚、理论深奥,对针灸更是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为越来越多的病人解除病痛,是最令我开心的事情。”广东省名中医艾宙说。
深入钻研中医针灸
守护珠海人民30年
1990年年底,艾宙来到珠海。“我感觉当时的珠海医疗条件是比较薄弱的,我们是来珠海经济特区比较早的大学生,我特别喜欢看书,想尽快提高业务,用更好的医术为病人治好病。”艾宙说。
1994年至2005年,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针灸科成立10年间,收治病种50余种,目前,针灸会诊治疗已经渗透到医院各个病区,医院针灸科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院校的实习基地,也是美国图森中医学校的实习医院,接受过众多中外学生前来实习。2007年,艾宙受聘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她还多次参与国际交流活动,为弘扬中医、让中国医学走向世界、造福世界人民作出贡献。
“为年轻医生提供指导,帮助他们更快地提升医疗技术,这是我一直在做的事情。我也建议现在的年轻医生要多钻研业务,不断学习、积累,对医术的追求要有精益求精的态度,对病人要多宽容理解。”艾宙说。
艾宙始终重视针灸人才的培养,后来她接受派遣援助新疆,为当地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随着专业能力越来越受到认可,艾宙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很多病人慕名来求医,这也增加了她的工作量,退休前她每天要扎1000多支针,还要细心写好病历,这在脑力、体力上都是比较大的挑战。
“我克服的办法就是从2011年开始就双手扎针、左右开弓,多样化进针既可以预防腱鞘炎、颈椎病这些职业病,又让我感觉针灸好像是一门艺术,从中体会到了快乐。”艾宙说。
退休前,艾宙作为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针灸科主任,培养和带领一支技术过硬的针灸科技术队伍,该队伍相继获得“巾帼建功立业示范岗”“珠海市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称号。
主动申请延长援疆时间
培养当地医生学习针灸
2014年初,艾宙医生受派援疆,先后担任图木舒克市人民医院内科主任、院长助理。在援疆过程中,艾宙还注重中医知识的推广,在当地培养了一批医生,为让这批医生拥有更扎实的中医针灸技术,艾宙主动申请延长援疆时间。
“我们到新疆的时候,针灸治病在当地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没有出诊的针灸医生。当地的领导干部、医务人员都很支持和欢迎我们过去,尽可能为我们创造条件开展工作。”艾宙说。
援疆过程中,艾宙用自己的医术造福当地人民,用针灸为新疆同胞治病的同时,新疆同胞的认可和感恩也让她深受触动。
她回忆道:“2014年的一天,当时《人民日报》摄影记者李舸(现担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到我们援疆医院采访。当时,我正带着徒弟,在病区会诊一位70岁的维族老人买买提,他中风偏瘫,经确诊是‘急性脑梗死’。我在病人的腹部扎了10针之后,这位半身瘫痪的老人右下肢马上可以大幅度抬高了,疗效立竿见影。在场目睹了这一幕的人都很吃惊,记者一边录像,一边禁不住喊道‘嘿!真是神了!要不是亲眼看见,我真的不会相信’。买买提老人第二天就可以下地行走了,他做梦都没想到,激动得用手不停地擦眼泪,他的老伴和3个儿女也都跟着落泪了!家属拉着我的手不停地说‘热合买提(谢谢)’,我的两位维族徒弟用汉语大声说‘针灸太神奇了!老师好牛哦’!这一幕后来登上了《人民日报》。”
治好一个人,感动一家人,带动一群人。中医针灸在当地一下子就有了口碑,来找“广东医生”治病的病人越来越多。
“仅中风病患者每年就诊疗上百例。作为一名救死扶伤的援疆医生,在为各民族的兄弟姐妹们服务的同时,还要做一名促进民族团结的使者,用自己的医术,把大爱无疆、血浓于水的爱心传递。”艾宙动容地说。
艾宙援疆期间作出的贡献有目共睹,她救治危重格林巴利综合征维族少女的案例曾经在《广东科技援疆成果(喀什)研讨会》上获得展板展示,艾宙作为医疗卫生援疆的唯一代表,在研讨会上发言。
在援疆期间,艾宙再次承担起导师职责,收当地多位年轻医生为徒弟,手把手教给他们针灸技术,还因此申请延长援疆时间。“一年半的时间很难把初级医生培养成比较自信的针灸专科医生。我不甘心半路把他们放下,就申请延长援疆时间。”艾宙说。现在这批“带不走的队伍”依旧在新疆医疗工作中发挥作用,用中医针灸技术为人治病。
目前,艾宙已经退休。“我现在有了更多时间,要重温一些中医经典著作或医籍,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写一点心得体会之类的。作为陈全新名老中医亲传弟子、‘岭南陈氏针法’团队骨干成员,我还会到省内的‘岭南陈氏针法’工作站出诊带徒指导,用自己所学守护人们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