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破两团迷雾,成一家之言

——读李荆林《中国女书与史前陶文》

  □ 方守金

  女书的前世今生和史前陶器刻画符号为何?关乎中华文明的这两大学术迷雾,在珠海博物馆前馆长李荆林的专著《中国女书与史前陶文——探源中华文明八千年》中,实现了破空而来的创成。

  品读尊著,始知早在1988年,著者就深入女书流传的湖南江永做田野调查,搜寻、走访、座谈、辨析、整理,掌握了女书的音、义、形;同时大量阅读有关文献,又通过考古学和人文地理学的考察、比对探究,得出了石破天惊的学术结论:陶器刻划符号(陶文)是女书的远祖,女书是刻划符号的孑遗;进而推论:汉字的产生和中华文明的起源,不是上下五千年,而是黄河中上游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的八千年。

  将湖南女书与黄河中上游地区出土的陶文做比照互证,这一研究是开创性的;著者久坐冷板凳的功夫,是异乎常人的;其学术新说建立在扎实的考古学基础上,是经得起时间验证的。李荆林将女书从个到万的12位数词与陶文数字比照,发现相同或相近者有7;女书的寸、尺、两、个、斤、袋6个量词与陶文相同相近者有5;而女书的造字构件,在陶文中几乎都能找到;所枚举23个造字构件,与陶文完全相同者12,相近者亦有5。著者还将女书中的图案字,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图案做比较,发现女书中有一部分单字与陶文一模一样。江永女书与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的陶文和彩陶图案相比,不管是量还是形方面,都占有很大比例。这充分凸显了女书与史前陶文和彩陶图案的渊源关系。

  为了阐明这种渊源关系,李荆林依据《文物》《考古学报》等国家权威刊物发表的文献,选取了579个陶文(含42个造字构件)和对应的女书单字,并列国际音标和女书现代汉字义,用了20页的篇幅,从陶文地点、出土时间、相对年代和考古学文化四个维度,制作了31个“女书与陶文对照表”。连我这个门外汉,竟也认出了其中87个陶文与女书,在形和义上,既彼此相同,又和现代汉字相同或相似。此现象,无论如何不能说是巧合,它具有普遍性。

  上述成果,结晶为1995年出版的《女书与史前陶文研究》,深得国际汉学界瞩目。十年后因再版所需,李荆林又用了半年时光,再次调查长江和黄河流域的环境变化、战争与灾害、人口迁徙、方言与民俗等。所得材料有力印证了女书起源于新石器时代陶文的结论。尤其在陕西关中、商洛所做的语音调查,收集了大量与江永土话意义相通、发音相同的语音资料,发现女书所在地江永和陶文所在地商洛一带,人称代词的语法表示方法一致,方言语音大多相同或相通。这一令人惊诧的语言现象,“无疑存在一种久远的内在联系”。此外,李荆林还从女书内容都是平实叙述,与长江流域弥漫着巫风灵怪的神秘诗篇不同,反而榫接朴素写实的《诗经》,亦为强力佐证。

  破解了女书和史前陶文两大谜团之后,著者明确指出,文字的起源与文明的起源同步,故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八千年。这一新论显然超前了,但超前有据。良渚古城遗址和小屯殷墟遗址,已是中华文明高度发达的标志,岂能再说是孱弱的起源状态?对此,李荆林认为:只有“文字符号”的产生,才是代表文明起源的唯一标准。“文字”在初成阶段,是原始人类历经上千年以至数千年的漫长岁月,无中生有而又结结实实创造出来的,是人类灵魂的爆发。当然,陶文阶段的文明起源还只是胚胎或嫩芽,到了甲骨文时代,才成熟厚重起来。这个判断,切合夏鼐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所言,要注意文明在起源和发达程度上的区别。小屯殷墟文化已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如果硬说是中国文明的诞生,未免有点像传说中的老子,生下来便有白胡子了。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夏鼐指出“中国文明有他的个性,他的特殊风格和特征”,助力李荆林开拓了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空间;李泽厚早在1981年出版的《美的历程》中开宗明义:“将近八千年前,中国文明已初露曙光”,堪称跨界与他唱和;饶宗颐、李学勤等学术大家,一直热情鼓励和支持他的研究。出席国际汉学会议并作主题演讲,夏威夷大学邀其访学……在我看来,李先生近四十年的专业贡献,对于提升珠海的文化品位,弘扬华夏民族传统,功莫大焉!   该书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

 
     标题导航
~~~
~~~——读李荆林《中国女书与史前陶文》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政经
   第03版:评论
   第04版:深1度
   第05版:今日金湾
   第06版:高新新闻
   第07版:法规
   第08版:湾韵悦读
   第09版:横琴潮
   第10版:创新
   第11版:观澳
   第12版:广告
点赞祝勇的四个理由
破两团迷雾,成一家之言
珠海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