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探索产业跨区域协同 助推高质量发展

  □范志鹏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

  当前,我市正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市第九次党代会“产业第一、交通提升、城市跨越、民生为要”的决策部署,实施产业立柱攻坚行动,加快构建具有珠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四大主导产业,以及智能家电、装备制造、精细化工三大优势产业集中用力,做大做强珠海“4+3”支柱产业集群。而要实现“产业第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有必要加快推动珠海西部地区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高端产业协同发展。

  推动高端产业

  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一方面,工业制造业是珠海西部地区的产业支柱,金湾、斗门有多个大型产业集聚区,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小巨人”企业正纷纷从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另一方面,金湾、斗门,面积占全市的68.7%,拥有全市9个产业园中的6个,但西部区域人均GDP尚在全省平均值以下,是珠海高质量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潜力空间。

  抓产业就是抓发展,谋产业就是谋未来。市属国有企业作为支撑珠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当好珠海国民经济发展“领头雁”、产业发展“压舱石”,在将西部地区打造成为创新能力卓越、产业层级高端、优质要素汇聚、产城深度融合、辐射带动强劲的珠海发展“新引擎”中勇担使命,积极开辟“新领域”、培育“新动能”。

  探索“横琴创新+西区生产”新模式

  当前,全球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多元化布局、区域化合作、绿色化转型、数字化加速的态势,这是经济发展规律和历史大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顺应产业发展大势。

  珠海西部地区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仅一海之隔、跨桥相连,区位优势特殊,并且参与珠海西部地区建设的几家市属国有企业也以企业总部或设立公司等形式,深耕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业务横跨两地,发展优势明显。要顺天时、地利、人和之势,高扬互利共赢之帆,积极打造两地协同发展“接驳船”,把握团结合作之舵,在开放中创造条件,在合作中破解难题,通过探索创新产业链供应链服务模式,把合作区优惠的产业政策、丰富的产业平台等势能,有效转化为珠海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动能,厚植产业发展沃土,以产业协同实现共赢发展。

  一是促进优势互补,实现“横琴创新+珠海西区生产”新模式。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发展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等四大产业,并且在近年的发展布局中,相关产业开始呈现一定的聚集效应。这其中,合作区瞄准四大产业发展推出的一系列硬核扶持政策,对吸引企业总部、研发总部,高附加值制造业企业落地优势明显。

  珠海西部地区拥有珠三角为数不多的成片土地, 还有人力资源和交通优势,蕴藏着无限的发展想象空间。市属国有企业可借助西部地区丰富的地理空间等资源,通过制度的转换、衔接、适应,挖掘充足的产业空间,承接合作区产业资源的外溢,探索“创新在横琴、生产在西区”的区域协同新模式,打造支持园区和人才住房建设的“特色产业平台”,与合作区形成差异化发展,不断在支持服务合作区建设中谋求更大突破。

  二是扩大对外开放,打造“全球技术+澳门承载+横琴研发+西区制造”生态圈。

  支持粤澳协同创新是当前粤澳合作的主旋律,这为珠海西部地区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产业协同提供了新思路。横琴连接澳门,作为高新产业的重要承载地和承接澳门创新资源转化的主阵地,凭借先天条件能够很好地利用澳门现有产业资源和国际自由贸易港优势,吸引更多国际产业要素集聚合作区。

  市属大中型国有企业在产业招商和园区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可借力落地合作区的珠海先进集成电路研究院等专业机构的招商团队,建立招商引资联动机制,促使合作区和珠海西部地区两个区域深度互动,以投促引引进研发投入大、产业带动强的投资项目,拓展产业规模发展新空间,不断完善产业链布局,探索独具特色的“全球技术+澳门承载+横琴研发+西区制造”跨境产业生态圈,为西部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引入强劲源头活水,助力西部地区通江达海“链”接全球。

  (作者单位:珠海大横琴集团有限公司)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政经
   第03版:民生
   第04版:评论
   第05版:理论周刊
   第06版:横琴潮
   第07版:今日金湾
   第08版:高新新闻
   第09版:财经
   第10版:环球
   第11版:体坛
   第12版:广告
探索产业跨区域协同 助推高质量发展
​加快推进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广大青年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人口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加快释放内需潜力
促就业不能走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