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从文物中领略中华饮馔的风采

——读《宴飨万年:文物中的中华饮食文化史》

  □ 刘小兵

  中华饮食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文明演绎中,朴素的中国人用无穷的智慧,创制了数不胜数的人间至味。《宴飨万年:文物中的中华饮食文化史》(广西人民出版社2024年2月出版),以文物为抓手,以历史为经纬,依托丰富的史料和深邃的言说,生动呈现出中华饮食文化的雄阔版图。

  该书精选了从新石器时期至清朝的百余件文物,门类繁多品式多样,既涵盖了博物馆馆藏的典型饮食器物,考古遗址中发现的各类遗存,传世文献或简牍帛书记载的饮食制度、食品清单、烹饪技法等;也有画像砖石、壁画、历代绘画作品等。通过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于层层递进中,逐步揭示出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回首混沌初开的远古时代,我们的先祖为了果腹,曾采野粟、猎猛兽,在与大自然的漫长搏弈中,他们通过驯化和人工栽植等多种手段,逐渐掌握了野生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惊喜地发现,原来这些来自自然界的食材,经烈火炙烤后再吃,会变得更加香甜可口。之后,伴随着生产力和农牧业技术的提高,稻、粟、猪、牛、羊等农副产品,开始源源不断地走进中国古人的餐桌。与此同时,随着冶金铸造业的快速发展,作为盛用食物的一些铸件,如金、银、铜、铁等金属器皿,亦步入华夏民族璀璨的饮食世界当中。抚今追昔,无论是刀耕火种时代的稻、粟等化石样本,还是作为封建帝国时期盛载美食的金银器皿,这些满目沧桑的文物,都在一场场风雨砥砺中,很好地见证了波澜壮阔的中华饮食历史。

  中华饮食文化绵长而厚重,从大羹玄酒到佳肴美馔,在其深长的历史积淀中,不仅包含了造型精美的饮食器具、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以及浩如烟海的典籍制度,还由此孕育衍化出一系列影响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哲学观念、政治智慧和科学思想。在书中,你可以看到一粒距今上万年的炭化稻米、新石器时代的“煮粥神器”单耳陶鬲,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金银茶具、清代宫廷喝冰饮必备的掐丝珐琅“冰箱”等。这些从古时走来的一众历史文物,就像一枚枚棱镜,以穿越时空的恒久魅力,默默叙说着中华饮食的迁演递进之路。此书本着“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的宗旨,系统阐释了中国古代饮食的发展变迁与文化内涵,引导广大读者细细品味“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味道,深刻感知中华民族的血脉与生趣。

  从文物中发掘饮食文化的精深要义,赫然发现,很多我们文化中重要的词汇和用语都源自饮食文化。比如常说的江山社稷,就是指代土地和五谷神,是对国家最质朴也是最重要的阐释。稷,最原始的意义是小米等这类的农作物,对于农业社会,大米,小米这些谷物成为国之根本,是有着现实和象征意义的。从这个层面说开去,文物不是冰冷的器物,它更承载了历史和文化的丰富内涵。书中,通过作者充满趣味的解读,让我们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逐步体会到意味深长的饮食文化。比如大众常见的饺子、包子、馒头、煎饼这些谷物面食,在其千年的传承中,就不乏繁复多样的做法,这种创新的背后,往往蕴涵着较为深广的美食意蕴。作者就尝试着从面料的选用、馅料的搭配、以及式样的翻新等诸多方面,详解了这些大众小吃不为人知的文化内涵。此外,一些传承至今的美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亦有着不同的称谓,由此更是镌刻下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就拿我们熟知的饺子为例,相传最初它叫“娇耳”,传说由名医张仲景创制。在千年的演进中,小小的饺子,就先后经历了“牢丸”“粉角”“角子”等多种叫法。尽管这些称呼迥异,也有着不同的指代,但以此作为食物样本,作者深入风俗、民情、思想发展等方面,探究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饮食文化,由此归结出历史文物与鲜香美食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书中,作者还用故事化的讲述,解析了豆蔻熟水、紫苏熟水、玫瑰露、木樨露、冰酪等古代饮品的时尚风味,并列举了诸多名人美食家,如苏东坡、袁枚、郑板桥等的美食趣闻,令人眼界大开。

  总体而言,《宴飨万年:文物中的中华饮食文化史》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饮食的诞生与流变,让我们读者可于一粥一饭的烟火馨香里,尽览中华饮馔的翩翩风采。

 
     标题导航
~~~——读《宴飨万年:文物中的中华饮食文化史》
~~~
~~~——读《老派少女购物路线》
~~~
~~~——读《庶民之声:近现代民歌与社会文化嬗递》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
   第03版: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
   第04版: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
   第05版:政经
   第06版:体坛
   第07版:湾韵 悦读
   第08版:广告
从文物中领略中华饮馔的风采
古人春读雅趣
旖旎“食”光 女性力量
读书是富养自己最好的方式
民歌是生活的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