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陶斯祎报道:春节期间,“吃”是每家每户的头等大事。人们往往在欢乐的氛围中,用各式各样的美食抚慰奔波了一年的疲惫心灵。但是,随着大鱼大肉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增多、以及饮食作息习惯的不规律,人们的胃肠道等消化器官往往会承受不小的压力,出现积食、急性肠胃炎、甚至急性胰腺炎等问题。那么,如何给自己的消化系统“减压”?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的相关科室专家给出了专业建议。
小儿积食:药膳调理和按摩穴位
面对各种珍馐美味和瓜果零食,小朋友们往往会变身“小吃货”,不知不觉中便会出现积食的情况。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邵晶晶提醒,“积食”是一种在儿童群体间非常高发的“春节病”,因此,家长们应留意孩子的身体状况,及时帮助孩子健脾胃、消积食。
邵晶晶科普,积食在临床上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腹痛腹胀、口气酸腐、大便溏薄或便秘等症状。“‘饮食有节’,小孩子应避免摄入过多油腻食物,此外,甜食、零食和凉性食物也需适量,以免加重孩子肠胃负担。”邵晶晶表示,为缓解孩子的积食症状,家长可以在家制作一些健脾化湿、促进消化的食物,如用炒山楂、白萝卜和陈皮煮水服用,“炒制山楂能够降低酸度,减少对胃的刺激,消食化积。”
邵晶晶表示,一些简单的穴位推拿手法,也能促进儿童肠道蠕动、恢复脾胃功能:“例如用两只手各按揉50-100次板门穴(手掌大鱼际中点)、用大拇指顺时针按揉50-100次中脘穴(上腹部剑突到肚脐中点),以及顺时针各按揉50-100次两边腿侧的足三里穴(膝盖旁凹陷处、犊鼻下三寸),均可起到良好的消食作用。”需注意的是,家长应配合抚触油、爽身粉等介质进行按揉,且力度和速度均适中。邵晶晶强调,若孩子腹痛、腹泻症状严重,或积食长时间不能缓解,应及时就医。
急性肠胃炎:及时判断腹泻类型
急性肠胃炎是消化内科春节期间高发的疾病之一,绝大部分患者会出现头昏、精神恍惚、肠胃不适、胸闷气急、腹泻或便秘等症状,病情严重时,还会引起胃出血。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会在家中常备腹泻药以备不时之需。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消化内镜中心主任赖人旭表示,针对“腹泻”这一急性肠胃炎的常见症状,一开始便吃止泻药并不科学。
赖人旭科普,腹泻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常伴有畏寒高热、大便有粘液或脓血等症状,如果去医院做血常规化验,患者的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会有明显升高。”赖人旭表示,在一般情况下,非感染性腹泻才适合吃止泻药。感染性腹泻在初期需要抗感染等治疗,止泻药会使毒物不能排出,加重肠道症状。只有在后期感染不那么严重的情况下,患者才可适当使用一些止泻药。
赖人旭强调,患者若出现腹泻等急性肠胃炎相关症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用药。此外,在春节享受美食的过程中,也要注意避免进食腐败变质的食物,充分加热隔夜食物,保持饮食均衡和清淡,让自己的肠胃轻松过大年。
急性胰腺炎:高危人群需注意
暴饮暴食、大量饮酒……春节期间,很多人会因为这些不良的“过节”习惯而患上急性胰腺炎。根据统计,医院在春节期间接诊的胰腺炎患者人数往往是平时的3倍。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普外科副主任蔡潮农表示,急性胰腺炎发病急、进展快、并发症多,是一种比较严重和危险的“春节病”。
急性胰腺炎的症状包括腹部剧烈疼痛、恶心呕吐、腹部胀满以及发热等,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送医治疗。其中,有胰腺炎病史、高脂血症、高钙血症及胆石症患者是高危人群。一些有日常服药习惯的高脂血症患者,在节假日因喜庆气氛而突然停药,或进食太多油腻食物和无节制的饮酒,导致血脂、血钙等指数的突然暴发性提高,这种情况极易导胰腺炎的发作。
蔡潮农提醒,有相关基础疾病的高危人群在春节期间应注意坚持服药、在饮食上荤素搭配,特别是既往胰腺炎患者更应滴酒不沾。此外,在饱餐或饮酒后如果出现持续的剧烈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时,人们应尽早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相关新闻>>>
节日聚会莫贪杯 医生教您“有效解酒”
本报讯 记者陶斯祎报道:“酒为欢中趣,无酒不成席”,春节期间亲友相聚,美酒佳肴不可或缺。然而,小酌怡情,大饮则伤身。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姚蓝指出,过量饮酒不仅存在酒精中毒的风险,还可能导致摔伤、软组织损伤、骨折等意外,甚至引发脑出血等危及生命的状况。因此,对于广大市民而言,掌握正确的解酒与防醉方法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有效解酒并避免醉酒呢?姚蓝建议,醉酒后应少量多次地饮水,以加快酒精代谢。同时,服用一些含糖的葡萄糖水或水果汁也有助于解酒。但需要注意的是,切勿同时饮用茶叶或咖啡,它们与酒精可能产生叠加作用,引起心跳过速等不良反应。
此外,饮酒前的饮食选择也十分重要。空腹饮酒会导致酒精吸收速度加快,容易喝醉。因此,在饮酒前吃一些高脂肪、高碳水或高蛋白的食物,可减少酒精对食管和胃的直接刺激与损伤。
至于市面上的“解酒药”,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药学部副主任罗文基表示,目前临床上还没有特效的解酒药物:“虽然胃黏膜保护剂和维生素C、B族类药物等可以缓解酒精的吸收和促进代谢,但其疗效有限。因此,解酒的最好方法便是‘适当地喝’。”
罗文基提醒,醉酒后的治疗主要是吸氧、静脉补液等支持疗法,并没有特效的解酒药,对于网络上流传的各种偏方或“网红”解酒药,请广大不要轻易相信,以免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姚蓝强调,若发现醉酒者呕吐物呈红色或咖啡样,应立即送医就诊。当醉酒者呼吸变得微弱时,证明其可能已重度酒精中毒,需及时送往医院。饮酒后应让醉酒者侧躺,避免误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