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24日,斗门区的五福涌、鸡咀涌等8条黑臭水体整治,通过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专项考核。至此,我市17条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全部“初见成效”。(本报7月30日05版)
“初见成效”的成绩来之不易,特别是斗门区的黑臭水体整治工作。从2017年8条黑臭河涌被列入“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斗门区全面启动大规模整治,到2019年初被首期《问政珠海》曝出“整治进度慢”等问题,再到如今顺利通过“省考”,斗门区的黑臭河涌整治可谓一波多折,成绩更要倍加珍惜。
“初见成效”固然喜人,但也给我们后续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年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以黑臭水体整治为重点的水污染防治也进入了攻坚收官的关键阶段。今年底,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还将对珠海的黑臭水体整治工作进行“国考”验收。这是对我市这些年来水污染防治工作的一次大考,是我市是否真正把“长制久清”落到实处的成果检验。
要确保城市水环境“长制久清”,必须在现有良好的治理基础上进一步发力,继续加大投入,补齐短板,努力让“河水清澈,鱼虾游动”的美好景象成为常态。单就斗门区而言,虽然黑臭水体整治渐入佳境,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尚未实现全覆盖;河湖管理的范围、权责还需进一步明晰,河湖“清四乱”工作仍未常态化;水安全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依然存在,都需要理清思路,加速推进。
黑臭水体的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牵扯到污水的收集处理、水利工程的建设等水环境综合治理的一系列问题,需要长期的坚持和长效化的管理。对珠海来说,生态环境是发展的一大亮点,加强对黑臭水体等水污染的整治,巩固并发扬现有成果,并将之持续转化为绿色发展新动能,将是我们扬帆起航的一大优势。
为此,面对当前的整治成效,我们仍不能有半点松懈,即便最终实现了黑臭水体的全面清零,也依然要坚持相应的防控举措。毕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惟有坚持“长制久清”,努力守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方能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