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让文物建筑融入时代美好生活

——浅谈珠海祠堂类文物建筑保护再利用
假期小朋友在祠堂改成的书屋里纳凉,阅读。 本报记者 吴长赋 摄

  文物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保护的目的是要利用,是动力;反过来,合理的利用有利于更好地保护,是固本。

  □黎映宇

  珠海有着丰富的文物资源。据珠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统计,全境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415处,核定公布334处文物点为珠海市不可移动文物。这里面祠堂类建筑占比很大,是珠海最为重要的文化遗产类别之一,对于祠堂类建筑保护和利用是否到位是衡量珠海市文物保护工作是否成功的重要一环。

  祠堂,简而言之是同一族人祭祀祖先、族人议事、族产管理、举办各种喜庆或其它仪式的建筑场所。这其中,纪念本地区或本村族人始祖的祠堂一般称为大宗祠,在村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它特色祠堂称为某公祠。某公祠建造时,无论正门入口地台标高、塾台型制或台阶数量相对大宗祠均要降低级别,以示等级尊严。

  文物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保护的目的是要利用,是动力;反过来,合理的利用有利于更好地保护,是固本。

  多年来,珠海市加大文物建筑保护维修的力度,投入保护资金对登记在册文物点进行维修,并根据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关于促进文物合理利用的若干意见》,对维修好的文物建筑进行合理利用,准确把握了文物利用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二是坚持依法合规;三是坚持合理适度。对所有维修好的文物建筑,结合其建筑特点、社会环境和功能需要进行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地展现了文物建筑在新时代的价值功能,充分体现了文物保护与时代共进,与人民共享的理念。

  祭祀是祠堂的基本功能,议事和传统活动等是其衍生功能。对于修缮好的祠堂,首先要考虑的是恢复或延续其原有的祭祀功能。但同一区域或村庄,一般会有多座祠堂,在新时代背景下,族人或村民一般只会选择大宗祠或其中一间有代表性的祠堂作为祭祀场所。

  顺应此潮流,珠海文物部门引导其它维修好的祠堂发挥其社会公益性功能,既满足了村民祭祀和纪念传承的需求,又充分利用了资源,值得提倡。

  部分祠堂用作非遗传承基地,如唐家翠屏祠为药线灸和唐家湾茶果两项非遗的传承基地;唐家三庙为金花诞非遗的传承基地。部分祠堂用作文化传播的主讲场所、文化活动中心或文化书屋, 如斗门南门村崑山赵公祠设立的传统文化讲堂;会同祠设立的粤潮文化书屋。部分祠堂由村集体或族人用作商业功能出租给书画培训机构使用。

  珠海的文物保护在坚持保护的前提下注重活化利用,维修好一处利用一处,不闲置。在不损害原有功能结构的情况下,适当赋予新的使用功能,使文物建筑走进大众生活。如今,这些文物保护点已经成为市民感受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魅力,了解珠海人文历史、时代发展脉搏以及休闲旅游的最优先场所。通过各种活动和布展宣传,市民和游客不仅可以了解这里的民风民俗和地理风貌,还能近距离感受近代海洋文化对当地的影响,探寻留学文化、敢为天下先等精神的由来。珠海的祠堂正以其独有的,不可代替的作用助推着时代的发展。

  (作者系珠海历史名人研究会会长)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看见
   第04版:评论
   第05版:文明专刊
   第06版:今日金湾
   第07版:理论周刊
   第08版:环球
   第09版:横琴潮
   第10版:创新
   第11版:湾韵
   第12版:广告
打造“智慧人社” 助力“产业第一”
发扬新时代的容国团精神
让文物建筑融入时代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