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大学生跳回农门” 一点不丢人

  □杨朝清

  在浙江农村,乡亲们把读过大学、跳出“农门”的年轻人喊作“大学生”,把读书视为远离种田的路径。胡晶金是慈溪市“农二代”,大学毕业后在外打工几年,回乡种植小番茄等优质果蔬,向小而精的高效精品农业转型;他帮扶周边100多家农户一起走上致富之路,被评为宁波市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8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

  广袤的乡土大地作为“希望的田野”,承载着农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然而,“老农民”大都习惯凭借经验、参考熟人圈子做法来安排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从众性和滞后性,很容易陷入“产销不对路”“增产不增收”的困境;再加上一环扣一环的中间商赚取差价,导致农民没有从土地得到足够的回报和激励,从而让他们产生了希望后代远离种田、跳出“农门”的看法。

  考上大学、在城市里找到工作、安家定居,是许多农村大学生社会流动的图景。那些能够通过读书在城市里扎根的大学生,成为村民们羡慕的成功者,成为村民们口口相传的“别人家的孩子”。在不少人的刻板印象中,大学生重回乡村是因为在城市混得不好、过得不如意。面对批评质疑,“大学生跳回农门”没有去解释和争辩,而是用事实说话,用角色扮演去赢得尊重和社会认同。

  与“老农民”相比,“新农人”虽然在经验、技术等方面存在短板,但他们也有比较优势。作为“数字原生代”,他们对互联网更加熟悉,对市场变化更为敏锐,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打破信息不对称、去精准地发现和捕捉市场需求;他们能够把握消费者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提供商品;他们通过直播带货、订单农业、农旅结合等多种方式,让乡村的丰富资源加速进行利益变现,让农民从土地中得到更多的回报与激励,让农民的“钱袋”更鼓一些,让农民的“脑袋”更丰盈一些,让乡村生活更有奔头、更有希望。

  农村大有可为,“大学生跳回农门”一点都不丢人。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和灵魂,“大学生跳回农门”提供了更多的“源头活水”。一方面,乡村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价值实现的舞台,让他们在这个社会找到契合自己的位置;另一方面,“大学生跳回农门”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还具有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有助于增强乡村活力、促进共同富裕、优化乡村治理、建设美丽乡村。

  “大学生跳回农门”不仅需要个体的努力与坚持,也需要为他们返乡就业创业提供“制度补血”,在场地、设施、技术保障、人才培训、政策倾斜等方面提供帮助与支持。“大学生跳回农门”带回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和新业态,有助于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有助于促进乡村“旧貌换新颜”,也有助于加强城乡互动、促进城乡双向奔赴。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评论
   第05版:今日金湾
   第06版:财经
   第07版:环球
   第08版:湾韵 作品
   第09版:横琴潮
   第10版:创新
   第11版:观澳
   第12版:广告
红白理事会“理”出文明新气象
遏制“默认套路”须掐住自动续费“七寸”
“大学生跳回农门” 一点不丢人
整治“山寨证书”离不开信息科技支撑
“妈妈岗”成功的原因与启迪
珠海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挂牌出让公告(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