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用好小区公共收益需细化规则

  □张涛

  7月26日,沈阳市于洪区某小区业主委员会主任吴佳,拿着320名反对“物业使用公共收益做支出”的业主签字找到物业公司,被以“补充专项维修经费后没有结余”为由拒绝了。业主长达一年多对公共收益进行追讨,至今无果。记者采访发现,现实中,常常出现公共收益被物业公司擅自使用,业主委员会追讨到手却面临监管难、不会花等尴尬状况。(8月18日《工人日报》)

  前些年,小区公共收益频频被曝缺乏公开透明,沦为一笔“糊涂账”。近些年,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业主权利意识的提高,不少小区物业公司纷纷主动公开公共收益收支信息,却依然存在“账面上清楚,用起来糊涂”的尴尬。

  我国《物业管理条例》第五十四条规定:利用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进行经营的,应当在征得相关业主、业主大会、物业服务企业的同意后,按照规定办理有关手续。业主所得收益应当主要用于补充专项维修资金,也可以按照业主大会的决定使用。由于规定比较笼统,物业和业主的理解见仁见智。在物业公司看来,小区公共收益首先应用于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养护,有剩余部分再考虑按照业主大会的决定使用。而业主对于规定的理解则是,公共收益不一定要用在补充维修资金上,业主大会也可以决定怎么用。

  就拿报道中的这个例子来说,面对小区公共收益结余为零,业主委员会认为是物业公司擅自使用公共收益,用一年多时间向物业进行追讨。物业公司也觉得委屈,公司严格执行规定,即使在物业费收入不足的情况下,也没有拿公共收益来贴补,而是的确用来维修小区的公共设施,可以经得起第三方审计。

  一直以来,“小区公共收益谁来用,如何用”成为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双方的争议焦点,主要因素就在于相关规定语焉不详。究竟怎样做算是“主要用于补充专项维修资金”,是否可以不留结余,“按照业主大会的决定使用”是不是可有可无?这一系列问题并没有清晰明确的答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物业公司和业主更愿意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作出有利于己方权益的回答。

  对此,今年5月1日起施行的《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率先细化了规则。条例明确规定:“公共收益归全体业主所有。专项维修资金余额不足首期应筹集金额百分之三十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公共收益金额应当优先用于补充专项维修资金,剩余部分的使用由业主共同决定。”有了这样的硬杠杠,可以起到止纷息争的作用,避免物业和业主之间的矛盾分歧,值得其他地方借鉴。当然,对于补充专项维修资金的那部分公共收益,也绝非物业公司想怎么用就怎么用,事后向业主通报了之,而应由业主共同决定,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评论
   第05版:全媒体
   第06版:聚焦
   第08版:金湾新闻
   第09版:中国
   第10版:国际
   第11版:综艺
   第12版:体坛
新口岸新起点 新格局新实践
建立长效机制 制止餐饮浪费
普及科学知识应当成为必修课
用好小区公共收益需细化规则
自觉担负起珍惜粮食节约粮食的责任
​医患之间,有“互信”才有“互谢”
盯着“不满意”才能“都满意”
“全麦面包”不能全靠忽悠